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棻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一位剧作家,也是川剧史上首位女性剧作家。徐棻极擅写婚恋剧,她的创作也反映出众多关于性别的问题。但目前学界对徐棻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艺术特征与社会意义等方面,而缺少性别角度的探讨。徐棻着意于挖掘婚恋世界中各类女性不同生存样态下的性格、心理和精神世界。通过这些女性群像类型,徐棻展现了女性整体的生存状态,表达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深刻体悟。徐棻剧作中的女性群像折射着她富有现代意味的两性观念,同时也无形地沟通着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两性观。从伦理视角出发,根据女性对待传统礼教的不同态度,徐棻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分为四种类型:传统伦理与强权的抗争者、传统价值观的忍受者、性别等级的维护者和婚恋世界的旁观者。这几种类型对应了女性生存的三重悲剧——抗争带来肉体的毁灭、忍受导致自由精神的丧失、维护则象征着被封建道德观念所同化。不管是何种形象,不管是抗争还是忍受,徐棻笔下的女性都做到了积极地诉说、倾诉。她既看到女性积极求生的主动和进步,也看到了女性甘愿臣服男性权威、沦为权力玩物的消极之处。显然,徐棻对前者持赞赏态度。所以,徐棻一方面通过对传统文本中的剧作家肯定的“贤良型女人”注入现代意识(个人属性上强调自尊独立、社会属性上强调反叛精神、情感属性上削弱择偶的功利性、强调志同道合),进一步肯定了女性掌握命运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徐棻又通过对被口诛笔伐数百年的“贪淫型女人”们的生存环境、心理变化的剖析,为她们做无罪的辩护,同样地肯定了这些“坏”女人为谋求生存而做出的努力,并揭示了女性现实处境的恶劣与生存的种种无奈。徐棻从源自女性经验的性别化语言、还原日常生活的细节描写、凸显女性心理的舞台语汇三个方面,来还原女性的生存环境以及心理变化,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女性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徐棻身为女性创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个人体验倾注在剧中角色身上,给予了剧中女性高度细腻的语言,呈现出真实平凡的生活细节,并从司空见惯与细微之处挖掘出普世的情感,引发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的高度共鸣。另外,徐棻跨界地模拟了电影手法,完成了戏曲舞台的长镜头和特写式表达,使受众目光聚焦于女主角身上,感受女性的情感情绪。舞台提示语也强调了光影声音的运用并赋予其情绪,使其在烘托氛围的同时延展了女性的心理空间,呈现出徐棻剧作的凄烈风格。值得注意的是,徐棻笔下的女性群像具有矛盾气质。一方面,徐棻剧中的众女性常慷慨赴死,使她的悲剧具有崇高意味的美学气质。但是徐棻塑造的女性群体生存悲剧的内核在于女性的附属性、孤独感与追求消极自由,这一点又显示出徐棻性别观念革新的不彻底性;另一方面,徐棻通过重塑传统戏曲中的女性形象,积极参与戏剧实践活动等形式对垄断戏曲舞台数百年的男权发起了冲击。但徐棻基本选择美貌少妇来塑造女性形象,且美貌因素在推动情节演进方面发挥着过于重要的作用,呈现了她对女性美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及其女性解放意识的不彻底性。这种矛盾气质是新时期女性戏剧的独特文化气质。80年代政治解禁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冲击催生新时期女性剧作家关注自我、商业浪潮刺激多种文娱方式诞生、消费主义引导并强化大众对女性美的狭义定义、文化心理在思想解放之初尚未摆脱男性霸权的藩篱,整体地呈现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徐棻在女性观上进步保守相交的特征。徐棻婚恋剧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和性别平等观念对大众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她也为传统戏曲资源的再利用与女性书写方式的开拓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徐棻女性群像的矛盾之处,启示了戏曲发展应进一步关注当代女性的生存困境与审美需求,承担大众传播媒介文化传输的责任与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