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革命后社会住宅研究——以哈瓦那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j8602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巴是西半球现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其1959年革命后,国家的社会经济进入全新的状态。在此期间住房问题是古巴一直存在的重要民生问题。革命后至今的60年中,古巴在其独特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其社会住宅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一条特殊的路径,对于同是社会主义的我国,这种独特的样本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
  为了清晰的呈现古巴社会住宅的变化,全文以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经济环境下,古巴社会住宅呈现的不同状态为线索,将古巴革命后的时间分成了三个不同阶段:革命初期,以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为指导的国家集中建设社会住宅的“理想主义”时期;冷战时期,以苏联预制建筑体系为基础的,国家组织人民共同建设社会住宅的“理性主义”时期;苏联解体后,以务实的态度,解决城市中每栋具体住房问题的“现实主义”时期。然后,本文以这些时间段为框架,分析不同时期,古巴住房政策,及其背后的成因和造成的影响。最后,在哈瓦那地区挑选了三个时期中,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住宅案例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这些社会住宅建设的特殊背景,分析其建筑形态、社区空间、建造方式等,去展现这一时期古巴独特的住房政策和建造方式的最终成果。最后,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在各个时期的作用,对比不同时期的社会住宅的建筑、规划、参与者等构成元素,纵向串联这一系列项目,为我们呈现古巴革命后社会住宅发展、变化的连续画面。
其他文献
当今的时代是快节奏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如今的城市是以西方建筑理论所建立起的钢筋水泥的城市,立足于现代的大环境中,本土建筑师却从未停止有关传统的思考。他们试图立足于中国古代的绘画理论,并在园林的营造中探寻方法,积极进行设计实践与实验性的探索,将自然的观念与建筑融合,塑造山水般的诗意空间。  文人建筑自文人园发展而来,内核上延续了文人精神,理论来源于文人画,形式发展自文人园。历来有关文人画、文人园、文人
学位
近年来,国内体验经济和乡村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民宿建筑实践。在部分实践中,存在忽视场地环境与使用者体验的问题。本文试图将建筑现象学与蒙太奇理论引入到民宿建筑的分析中,旨在提供具体的设计思路与空间操作手法。  本文从“部分与整体”、“叙事与表现”、“画框与镜面”三个角度探讨了建筑现象学与蒙太奇理论于民宿建筑中的内在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蒙太奇手法的具体运用形式。在场所与知觉相关的建筑现象学视角
学位
构建完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增加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韧性,已成为当前构建安全城市、韧性城市的重要工作,而城市老旧社区相对于依照防灾规范标准规划建设的新建社区,更难以抵御灾害,属于城市空间中需要重点完善的部分,因此本文将对作为上海老旧社区代表之一的里弄社区的防灾空间进行研究。  本文前两章对国内外社区防灾空间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阅读,选取不同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提炼出不同城市的防灾空
学位
博物馆建筑在诞生之初多是针对知识分子和中上阶层的社会精英开放的教育场所,使用价值被局限在展品的收藏与陈列,内部空间在功能、形态与体验性上都呈现出一种单一性。在当代社会,随着博物馆面向公众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博物馆的关注重点已经从更好的进行展品展示发展为更好的关注于参观者的观展感受与体验上来,博物馆在城市中的公共职能也得到了发展,当代博物馆中公共空间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呈现出一种功能复合化的趋势。 
光照不仅产生视觉效应,还可通过非视觉通道影响人体昼夜节律系统。充足的日间光照刺激是维持人体昼夜节律系统正常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充足的日间光照或过量的夜间光照刺激会造成昼夜节律紊乱,进而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适宜的眼部光照刺激对于维持节律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工作方式的转变,使室内工作面从伏案写作、手工劳作的水平方向逐步扩展至自发光屏幕的垂直方向。眼部照度或视线高度的垂直照度,
学位
21世纪以来,随着大学扩招,校园建设蓬勃发展,带来校园人车矛盾日益激化。2017年,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迎来了“无车校园”的改造,对校园步行化发展进行了探索,但同时也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尝试对实施改造后的校园的交通组织、步行环境及节点空间进行优化设计的探讨。  首先基于现状调研和问卷访谈,发现目前场地中存在的步行环境设计问题;其次,借鉴相关成功案例,提出设计原则,并最终以同济大学步行化改造及节点的设计
学位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长,以机动车为主导的规划建设模式引发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步行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瑞典在步行友好环境建设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实践了多个优秀的宜步行社区,值得国内借鉴。  本文以瑞典3个生活住区为案例,采用文献整理、实地调研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从公共空间、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建筑形态这4个街区空间形态要素出发,对步行友好环境
学位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作为技术力量和时代精神的载体,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密集的信息交互,针对交互过程中信息隐匿与表达的研究对于建筑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作为建筑两个向度交汇碰撞的部位,转角集中着更多的矛盾,同样也反映着更多的信息。本文以建筑转角作为切入点,面向信息传播的全过程,依次从物质技术基础、美学认知方式和具体操作策略出发进行探讨。  在物质层面上,转角随着框架结构的使用得以开放
学位
本文首先简述了晋东南聚落望楼建造的社会历史背景,从乱世自卫、商贸通道和聚落治理等方面点明了这一建筑类型出现的社会缘由。其次归纳分析了晋东南聚落望楼的原型、分类、方位、形制、结构、装饰、工艺等基质要素,阐释了望楼建筑的演变过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因应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扩展了研究视野,以民系方言区为参照背景,探讨了聚落望楼分布的地域谱系。  “望楼”,或称碉楼,源于守望,兴于战乱,自古以来便是城防工事
学位
圩堡,是皖西北乃至整个黄淮平原极具特色的民居形式,由居住系统、防御系统和水利系统共同组成的综合性聚落,集生活、军事、防洪、生产等功能于一体,以“外濠内宅”为主要特征,有着鲜明的时代及地域特色。2014年国家住建部编纂的《中国传统民居类型全集》中将其列为江淮地区的传统民居形式之一,现存遗迹主要分布于皖西及豫东南等地。  本文主要选择江淮地区的圩堡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在现有文献的研究基础上,进行实地调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