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不见的人》发表于1952年,是拉尔夫·埃里森(Ralph Ellison)花费七年时间创做的长篇小说。自从发表后,此部小说被评为最重要的和最具影响力的美国黑人小说之一,并获得多项享誉世界的荣誉。小说描述了一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非裔青年从美国南方到北方追寻自我身份的过程。许多批评家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多种角度的分析,如后殖民分析,存在主义分析,自我身份分析等。基于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本论文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分析:圣经原型分析和非裔美洲传说原型分析。一方面,对小说的圣经原型分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对作品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进行分析。《看不见的人》中的一些主要人物都可以和圣经中的原型对应起来。如亚当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母亲的形象等。第二部分讨论了圣经原型意象。小说中一些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水、火、苹果、蛇等也都和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部分探索了小说中体现的圣经原型母题。从主人公被学校驱逐,到纽约的历险经历,再到地下室隐身生活这一过程,体现了圣经中分离、变形、回归的主题。另外主人公对生活的迷茫和个人身份的探求也体现了圣经中的绝望、空虚的主题。另一方面这篇论文从非裔美洲传统的原型层面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来自民间传说的原型人物、原型意象、以及原型母题等。作品中不断被提及的兔子、熊等动物形象,以及逃跑、寻找自我身份等母题都是传说故事原型的体现。学术界对《看不见的人》的批评分析多侧重于后殖民以及种族身份等角度,对作品原型的分析涉及较少。从原型批评的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达到多角度,多侧面批评文学作品的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