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盐胁迫下副溶血性弧菌的异质性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ddstev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副溶血性弧菌在水产品中无处不在,人类一旦进食含有副溶血性弧菌的水产品会引起呕吐、腹泻、发烧等临床症状,更严重者会使人产生反应性关节炎、心脏病等,这给人类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学者们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和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然而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会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这会降低风险评估工作的精准性,增加人类患病的风险。副溶血性弧菌一般是通过进入人体胃肠道使人患病,人在进食后,胆盐会产生2-3次的肠肝循环,且胆盐具有抗菌活性,能够破坏细胞膜,减缓或杀死细菌的生长,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在进入人体小肠后不可避免地和胆盐发生接触,在胆盐胁迫条件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特性、生物被膜的形成情况、毒力情况都将影响其致病性和风险评估的准确性。因此为了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在胆盐胁迫下的异质性,进一步完善关于副溶血性弧菌的风险评估体系,提高风险评估的精准性,本文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工作:首先探究了50株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在胆盐胁迫下的生长异质性,其次在生长异质性的基础上挑选合适的菌株进行其在胆盐胁迫下生物被膜形成异质性的研究,最后探究了胆盐胁迫下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异质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胆盐胁迫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异质性副溶血性弧菌是水产品中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一般通过进入人体胃肠道使人患病。在本研究中,模拟50株副溶血性弧菌(环境和临床菌株)在不同浓度胆盐的TSB中(0、0.03、0.10、0.20、0.30 g/100 m L胆盐的胰蛋白胨大豆肉汤(TSB))的生长曲线,对其生长异质性进行比较。通过修正的Gompertz模型计算了生长动力学参数(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结果表明,胆盐浓度为0.30 g/100 m L的时候菌株无法生长,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到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受到严重的破坏。不同浓度的胆盐影响菌株的生长变异性,随着胆盐浓度的升高,副溶血性弧菌的μmax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胆盐浓度为0.03 g/100 m L的时候,部分菌株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环境菌株比临床菌株能更好地适应较低浓度胆盐的胁迫,临床菌株比环境菌株能更好地适应胆盐浓度较高的环境(0.20 g/100 m L)。环境菌株和临床菌株的延滞期都随着胆盐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延长,但是在胆盐浓度达到0.20 g/100 m L的时候,临床菌株的延滞期低于环境菌株。通过对不同的基因型分析表明,基因型tlh+/tdh+/trh+的菌株在不同浓度胆盐的胁迫下,其变异性明显低于其他基因型,基因型tlh+/tdh-/trh+的菌株的变异性随着胆盐浓度的上升大幅度增加且在胆盐浓度达到0.20 g/100 m L的时候达到最大值,表现出更大的生长异质性。这些结果为开展副溶血性弧菌的精准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持。2.胆盐胁迫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异质性面对胆盐的抗菌作用,食源性致病菌必须进化出应对其破坏性的策略才能在肠道中定植并发挥其致病性。在人体胃肠道中,致病菌除了降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来适应胆盐环境,还可以形成生物被膜来阻挡胆盐进入细胞。在本研究中,详细分析了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浓度胆盐胁迫下生物被膜的动态形成过程、临床和环境菌株被膜形成最大量的时间异质性、最大生物量和细胞活性异质性,并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被膜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胆盐胁迫下,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受到了抑制,其生物被膜最大量的形成时间存在异质性,在较高浓度的胆盐胁迫下临床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大于环境菌株,在较低浓度的胆盐胁迫下环境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大于临床菌株。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在胆盐浓度达到0.20 g/100 m L的时候,副溶血性弧菌几乎不形成生物被膜,高浓度的胆盐显著抑制了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这为控制副溶血性弧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参考,进一步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支持。3.胆盐胁迫下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异质性在外界环境的胁迫下,致病菌会通过改变自身生物学特性来适应外界不利的生存环境,食源性致病菌菌株的毒力异质性主要与菌株本身、生长环境以及患病人群有关。在本研究中,详细分析了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基因在不同浓度胆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使用微生物粘着碳烃化合物法分析不同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浓度的胆盐胁迫后其疏水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环境菌株的毒力基因tdh和tox R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胆盐浓度的升高而发生显著性增多,临床菌株的毒力基因trh、tl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胆盐浓度较低的时候发生了显著性的升高,随着胆盐浓度的逐渐升高又发生了显著的下降。环境菌株和临床菌株的毒力基因tolc和vp A0450的相对表达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胆盐的抑制。较低浓度的胆盐胁迫下,环境菌株和临床菌株的疏水性都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在胆盐浓度达到0.20 g/100 m L的时候,环境菌株和临床菌株的疏水性都发生了显著性的下降,较高浓度的胆盐能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的粘附性。这些结果从危害特征描述的角度进一步为风险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淡水养殖的国家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1982年世界水产养殖总量超过800万吨,占世界渔业总产量的1/10。水产养殖对于增加我国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得各领域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冲击,其中水产养殖业也不例外。水产业的发展受疫情的影响,养殖、流通、消费等各产业链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从养殖生产者养
学位
生物活性肽根据自身不同的序列,可以表现出具有抗血栓、抗高血压、抗菌、抗糖尿病、抗氧化和免疫调节等功能,甚至可以通过作为辅助性佐剂的形式用于治疗/预防新型冠状病毒。但是活性肽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而变质,口服则易受消化道逆环境影响,被体内的蛋白酶分解而失去原有的功能性,因此如何提高活性肽的稳定性及其生物利用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使生物活性肽能在储存和消化过程中不被降解失去活性,能在机体器官或组
学位
桑葚具有多种功能活性,营养和经济价值极高。桑葚在食品领域应用广泛,果汁加工业的发展是推动桑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多糖是桑葚的主要功能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肝脏、调节机体免疫及改善肠道菌群等多种生物活性。生物酶因其绿色、安全和高效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如果汁加工和植物活性成分提取等。鉴于此,本研究探讨了果胶酶、果胶裂解酶和纤维素酶处理对桑葚果汁中可溶性糖、
学位
2012年我国开始评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项目。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农业文化遗产是被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新型遗产类型。随着学术界对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保护和发展。2015年山泉流水养鱼系统被评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遗产地至今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休宁山泉流水养鱼系统是“森林-溪塘-池鱼-村落-田园”5者相互融合发
学位
由于存在易潮、机械性能不足,生物活性低等问题,大豆多糖(SSPS)膜的应用范围一直受到限制。因此,目前研究都在寻找安全无毒的、能显著提升膜抗氧化性和抗菌活性的、可以有效改善膜机械性能的和成本低廉的活性物质来改善大豆多糖膜的各项性能。天然酚酸是一种来自植物、蔬菜、水果中的活性物质,有广谱杀菌作用和强大的抗氧化性,已经被用于改善不同种类的多糖膜,目前,关于酚酸-大豆多糖膜的研究还比较少见。因此,采用接
学位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悠久的捕捞历史。2016-2019年太湖年捕捞量持续上升。2020年10月1日,江苏省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依法撤销太湖渔业生产者的捕捞权,收回其捕捞许可,并注销相关证书,以保护太湖水域生态环境。这不仅意味着太湖过去以投入控制为主的渔业管理模式的终结,而且为未来新的渔业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现实要求。为此,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从产权制度改革的角度,总结太湖
学位
近年来,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染料的排放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对生物体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引发了广泛关注。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簇节点和有机配体组成的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高孔隙性、表面积大、可调孔隙,在电化学、气体吸附和分离、催化、给药等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γ-CD-MOF是以环糊精(CD)作为有机配体,K+作为金属离子合成的一种绿色环保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合成过程没有使用有害的化学物
学位
羟基多氯联苯(hydroxylated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OH-PCBs)是典型环境持久性污染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在生物体内的主要代谢产物之一,属于二代环境持久性污染物。一方面,环境中广泛存在的PCBs在生物体内由细胞色素P450(CYP450)单加氧化酶系直接氧化或经氧化芳烃等中间代谢产物介导而产生OH-PC
学位
将间歇能(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转换为绿色可存储的化学燃料(如氢气)对于解决当今社会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有重要意义。光电化学(PEC)电池作为一种基于半导体/液体电解质的器件,可在太阳光辐照和较小的偏压下裂解水进行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半导体材料作为PEC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PEC裂解水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聚合物氮化碳(PCN)是一种无金属、低成本的可见光响应型半导体材料,
学位
氧化应激是由抗氧化防御系统与活性氧(ROS)之间的严重失衡引起的,最终将导致生物分子的过度氧化损伤。氧化应激是衰老和年龄相关疾病的基本原因之一。多项研究表明,乳酸菌、双歧杆菌等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能够使抗氧化酶活性得以提高,并对氧化应激起到调节和缓解的作用。当前国内外对乳酸菌代谢产物细胞层面抗氧化的研究成果较少。本课题探究了不同培养条件下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