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形多层流体内热毛细对流过程的数值模拟

来源 :南京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i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晶体材料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在微重力条件下由于浮力作用很小,极大的减少了晶体材料的生长条纹。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表面张力梯度驱动的热毛细对流成为影响晶体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对侧壁差异加热的矩形液池内单/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流场、温度场分布以及局部/平均Nusselt(Nu)数,分别讨论了微重力和重力条件下Marangoni(Ma)数、Rayleigh(Ra)数、Prandtl(Pr)数、纵横比(Ar)、自由表面热传递、壁面属性和液封物性参数等对流动和传热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研究了 Ma数、Ra数、Pr数、Ar和自由表面热传递对单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重力条件下,当Ma数恒定而Pr数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液层温度分布保持不变;当Ar较大时在液层下部热扩散将起主导作用;热毛细对流随着Ma数和Ar的增大而增强,随Pr数的增大而减弱;当自由表面散热或吸热量增大时热毛细对流增强,表面散热和吸热共存时随着Biot(Bi)数的增大流动减弱。在重力条件下,当动Bond(Bd)数在-0.1~1范围内时热毛细效应将主导流动;当Bd≤-103或Bd≥100时浮力将起主要作用,但热毛细效应在冷壁端部仍有显著影响,且这种影响随着Ra数的增大而增强;当自由表面散热时浮力-热毛细对流增强,吸热时浮力效应减弱而热毛细效应增强,表面散热和吸热共存时随着Bi数的增大浮力效应增强而热毛细效应减弱。其次,探究了壁面上有序分布矩形粗糙块时其高度、宽度和间距对单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粗糙块高度增大时在微重力条件下流动增强而在重力条件下流动减弱,粗糙块的宽度对流动的影响很小,间距对壁面附近的流动有较大影响。传热速率随粗糙块高度、宽度和间距的变化趋势与Ma数有关,与Ra数无关,并且壁面粗糙时的传热速率小于对应光滑情况下的传热速率。最后,研究了液封物性参数和自由表面热传递对双层流体热毛细对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微重力条件下,熔体流动方向不变时引入更大Ma数、密度和粘度的液封可以增强对熔体热毛细对流的抑制作用;当自由表面散热时液封和熔体的流动均增强,吸热时液封流动增强而对熔体流动的影响较小,表面散热和吸热共存时随Bi数的增大液封流动减弱而熔体流动增强。在重力条件下,选择合适的密度比可以有效抑制熔体上部的流动,引入更大粘度的液封可增强对熔体流动的抑制作用;当自由表面散热时液封和熔体的流动均增强,吸热时熔体的流动减弱,表面散热和吸热共存时随着Bi数的增大液封流动增强,但熔体流动基本不受影响。
其他文献
在海洋中航行的船舶,会产生摇摆运动,摇摆条件带来的周期性附加惯性力会对船用动力装置回路冷却剂的流动与传热产生影响,进而对动力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为此,本文对工程上采用的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迅猛普及,超超临界机组已经开始占据火力发电机组主导位置。而采用直流锅炉是超超临界机组的一个主要特点。由于超超临界机组的直流运行特性、变参数的运行方式、多变量的控制特点异于亚临界汽包炉,使得其在控制上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超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对机组的安全运行和节能降耗有着深远的意义。协调控制系统是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锅炉和汽轮机发电
根据国资委2020年1月27日《关于切实做好委机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和 1 月 30日《关于行业协会加强党的领导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
期刊
益生菌酵素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多营养、多功效的健康食用酵素,深受消费者喜爱,也备受研究者和企业界的关注。它是以动物、植物、食用菌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
如皋火腿历史上与著名的金华火腿和宣威火腿齐名,但其生产上采用的是金华火腿传统工艺,重复着数百年来传统简陋的手工作坊方式,标准化程度低、产品形式传统单一、质量难以保证.
ZTS(三硫脲硫酸根合锌{Zn[Cs(NH2)2]3SO4})晶体属于金属有机配合物,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半有机非线性光学晶体,其具有大的非线性光学系数、高的激光损伤阈值、宽的光透过范围和低
对于双组分混合液体而言,通常其表面张力是温度和浓度的函数,当自由界面上的温度和浓度不均匀时,会产生表面张力的不均匀,从而驱动流体运动,这种流动称为热-溶质毛细对流。耦合热-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在实际生产过程装备中管道系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弯管和T型管是管路运输系统中最常见的形式。弯管在管路系统可以改变流体的流动方向,节省占用空间,但是弯曲管道内的流场
本文是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离心泵基础理论和节能关键技术研究”(50825902)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离心泵内部非定常流动诱导振动和噪声机理研究(50979034)”的资助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