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也有大量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然而却很少有人从多模态的角度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动态的话语分析。本文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以及克里斯和凡·勒文的视觉语法为理论依据,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动态分析。本文试图回答以下问题:1.教师对课堂使用多模态的意识程度及课堂使用情况。2.与单一模态教学相比,多模态教学的优势。3.每种模态之间关系以及如何协调各模态以促进教学。4.学生对多模态教学的反馈如何。在本文中,作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来试图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实验中,作者选取了3名大学英语教师和50名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参与。做实验之前,教师对实验目的是了解的而学生是不知道的。该3名教师全部讲授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拥有3到10年不等的教学经验。在选取的50名学生中,按入学后英语考试成绩分为三个小组:选择10名成绩在80-90分(优)为第一组,25名成绩在70-80分(良)为第二组,15名成绩在55-70(及)为第三组。第一位教师采用完全的PPT教学,在文中作者称之为实验A;第二位教师用多模态的方式进行教学(实验B);第三位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实验C)。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每组实验均进行3次的重复实验,每次实验间隔周期为三天。为了真实分析课堂过程,作者采取了录像的方式,进行了时长为450分钟语料准备,然后进行了转写,同时在每次课程授课结束都进行了测试,随后作者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整理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抽样调查显示,65%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使用过多模态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只有15%的教师非常了解多模态这一术语。2)单独用PPT教学成绩略好于传统教学法,效果不明显,多模态教学第二组和第三组的成绩提升较大,对第一组学生提升效果一般,由于一般学校良和及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说明这种方法有利于提升整体学生平均成绩;3)从数据来看,B组实验标准差较小,其他两组标准差较大,成绩离散,说明B组方案整体对学生成绩提升较大。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两条参考性建议:1)只有65%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多模态方式进行教学,所以广大教师应该提高多模态授课意识,以提高教学效果。2)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单纯的视觉为主(PPT教学)和单纯的听觉为主(传统教学)都不能达到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授课的过程应该是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的协作,严格来讲,任何一种单一的模态都可以达到目的,但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只有多种模态的协作尤其是听觉和视觉才能取得最佳的授课效果,各个模态的良好互动会产生一个大于各个模态之和的意义,英语教学只有通过良好地协调各个模态或同一模态中不同符号之间的关系,才能避免出现低效和排斥的现象,影响教学。当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试对象以及数据来源范围相对较小,持续时间较短,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另外,学生的性格和性别特征等在文中也并未提及。总之,作者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学英语课堂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丰富和完善多模态话语分析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为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