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的形态学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fanglong198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渤海区域是我国北方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为特有物种的产生提供场所。这里的无尾两栖类物种繁多,分布多样,其中包括广布种中华蟾蜍(Bufo gargarrizans)、花背蟾蜍(Bufo raddei)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等,也有国内只在该地区分布的史氏蟾蜍(Bufo stejnegeri)、桓仁林蛙(Rana huanren-ensis)、昆嵛林蛙(Rana kunyuensis)和徂徕林蛙(Rana culaiensis)等。   近年来,两栖动物种群的衰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尤其是林蛙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对蝌蚪的研究则较少,至今未见有对其外部形态和口器内部结构系统深入的研究以及蝌蚪与环境关系的分析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对环渤海区域5科7属15种蝌蚪的外部形态特征、口器外部结构特征和口内部结构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和比较研究,通过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物种间的系统演化关系,结果如下:   一、探讨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形态多样性关系,多数为Orton的Ⅳ型,对分种鉴别较困难的蟾蜍属、林蛙属和侧褶蛙属蝌蚪做了详细比较,总结出不同属间具有各自稳定的形态结构,同属不同种蝌蚪又各自具有细微的差别。蝌蚪形态可以作为属级,甚至种级的鉴别特征。   二、分析了蝌蚪外部形态、口器内、外结构与所处环境的适应演化关系。一般静水中生活的蝌蚪有体形宽肥,尾肌弱,尾鳍相对高而薄,尾末端尖细等特点,口部结构简单;而流水中生活的蝌蚪体腹面略平,尾肌发达,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尖,口部结构较复杂。   三、结合系统发育关系,通过对蝌蚪的形态特征聚类分析,进一步明确蝌蚪形态对物种分类鉴定和解释系统发育关系的重要作用。   四、编制环渤海区域无尾两栖类蝌蚪的检索表,进一步明确各物种间的区别,对其野外和室内鉴定、种群动态变化、环境监测和保护具有参考作用。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需求日益增长,投资资金的相对不足是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BOT项目模式应运而生。通过BOT方式,私营力量
本文通过对宗务隆构造带南部沙勒贡喀花岗岩体、霍德生沟南花岗岩体、莫特陇额阿花岗岩体、古日温布日格特闪长岩体、阿斯霍特闪长岩体以及霍德生沟北闪长岩体详细的岩石学、
  湖南安化渣滓溪钨矿为与渣滓溪大型脉状锑矿异体共生的矿床,受同一成矿层位(岩性)、不同构造期次(类型)控制。区内地层主要为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浅变质的碎屑沉积岩-
会议
在我国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开发利用盐碱地,培育耐盐新品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植物抗逆分子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利用转基因手段将外源耐盐基因导入植物,以获得高抗盐的转基因植物,已成为当今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首次将耐盐基因SeNHX1通过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入大豆,以获得高耐盐的抗性植株。由于大豆转基因研究尚未有高效稳定的转化系统,本实验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
  文章在数十年的地质勘查与矿山探采资料的基础上,对渣滓溪大型脉状充填锑矿床的控矿构造与成矿作用做了详细阐述。矿床主要产于区域性2条NE向逆冲断层所挟持的抬升断块内,
会议
第一部分银杏叶提取物调节肝脏脂代谢的分子机理研究   银杏叶提取物(Ginkgo Biloba Leaf Extract,GBE)为从银杏叶子中提取的混合成分,主要包括银杏黄酮类及银杏内酯类等,
学位
  通过研究了小坑桥矿区不同地质体金含量分布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该矿区破碎带中Au元素含量分形曲线具多标度分形特征,有利于金的成矿。
  运用大陆动力学和当代成矿学新理论,在典型矿床与区域成矿规律、成矿理论与找矿预测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场的综合研究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成矿环境与动力学背景分析,进而建
陶金坪金矿位于雪峰山弧形构造成矿带中段,赋存于新元古界板溪群五强溪组浅变质的细碎屑岩中.依据控矿构造特点、矿体产出形态及载矿地质体,可划分为3类矿床类型,即石英脉型,
森林向溪流输入凋落物是森林-水体连续体重要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途径,也是溪流生态系统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包括水溶性组分(Water soluble components, WSC)酸溶性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