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分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gl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犯罪,我们常比喻为:潘多拉盒子被打开后,一群恶魔立时飞遍整个世界。显然,在各类犯罪中最残酷的莫过于系列杀人案了。最近几年逐渐增多的系列杀人案不仅造成人们的巨大物质损失,在心理层面上,更是给人们的精神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焦虑、震撼和恐慌。那些看起来在平时表现很安静,温和的人在作案时却是那么的凶残和疯狂。并且,更令人诧异的是,行为人在抓获后却以一种近乎荒诞的逻辑来解释他们的行为和动机。在他们看来,这些解释是那么的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然而,在常人看来,除了“屠夫”,“杀人狂魔”之类的字眼外似乎没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是什么造成了两者之间的鸿沟?对这一类犯罪的研究有助于拉近公众和行为人之间认识的距离,更好的认识系列杀人犯这一耸人听闻的犯罪现象。这种案件的发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弱势群体在挫折和社会排斥的长期挤压下,自信和自尊趋于脆弱,必然产生对立、敌视、仇恨的否定情绪。在缺乏自我调节能力和减压能力的心理状态下,报复和发泄会演化成为强大的内驱力,激活个体依靠暴力和使用暴力的动机,实现一种由弱势向强势自尊的心理演化过程。同时,更为可怕的是,一旦他们实施了足以被判处死刑的暴力犯罪之后,就会变得更加毫无顾忌,疯狂的重复使用暴力。探寻出其导致其产生的具体的犯罪原因,从而发现其规律性,有助于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防治和减少犯罪行为的措施,有利于类似案件的侦破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总体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系列杀人犯的概念和历史。其后,简要介绍了国外对系列杀人犯的类型研究和论述。首先,界定了系列杀人犯的范围。它是指犯罪人在一定时期内有间隔地杀害多名无辜者的一种严重暴力犯罪。犯罪人常常是男性,且犯罪活动一般具有预谋性。犯罪人常常杀死多个以上的被害人,被害人一般为陌生人。被害人之间在身份、性别、地点、死亡模式等方面,常常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行为人都有病态人格倾向或者症状,他们享受杀人,对被害人的痛苦无动于衷,甚至从折磨被害人中获得快感。行为人作案隐秘,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极力避免被抓获。因此,对这种犯罪的侦破率比较低。其次,介绍了国外学者对系列杀人罪的研究。在解释系列杀人犯的犯罪动机时,常常会追溯到犯罪人的童年期。同时,否定了这种说法:那些随意进行系列杀人行为的犯罪人,肯定是精神疾病患者。并不是由于他们的生理原因导致具有反社会性,而是由于童年时期心智发展的不健全,到了成年之后,通过各种极端行为显现出来。有学者认为,系列杀人犯一般都具有相似的发展经历,例如,负面的生活经历。认为这些生活经历可能会引起攻击行为和性幻想,使犯罪人从中恢复控制感。在系列杀人犯的类型研究上,存在有幻觉型、使命型、享乐型、力量/控制型四分法。以及旅行系列杀人犯、当地系列杀人犯和就近系列杀人犯的三分法等分类。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系列杀人犯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本部分主要分析系列杀人犯的人格特征和行为特征。认为性格内向阴冷自私;情感细腻而又无法与外界交流;人格聪慧而异常,意志薄弱而坚强是系列杀人犯的人格特征。系列杀人犯罪人的行为特征包括一下三个特征:1.极端性。系列杀人犯由于心灵扭曲,情感变异,在畸形的仇恨,报复的动机下经常通过极端的暴力手段来达到犯罪目的,所以犯罪行为常常不择手段,不择对象,不问缘由,极端残忍;2.预谋性。作案都是蓄谋已久而不是有些人人为的一时精神错乱;3.相似性。随着犯罪习惯的养成和犯罪动机的特定,在系列杀人案件中,在犯罪手法,方式、被杀害对象上往往具有相似性。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系列杀人犯产生的社会原因。包括:1.社会转型诱发矛盾激烈。贫富差距的拉大,不公平的发展机会,社会的歧视使得一些弱势群体将不满通过严重暴力行为表达出来。减少不平等,包容性的增长是目前中国所必需的;2.家庭、学校教育不当。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只侧重于智力教育的学校教育使一些青少年得不到温暖、成功的体验;3.传播媒介的不良作用,与暴力犯罪相互影响。不良的暴力、色情文化成为系列杀人犯的严重诱因,在系列杀人犯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4.人际冲突极端发展。这种冲突是由于行为人自身的性格造成的。具有言语交往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的系列杀人犯成年之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与冲突:一方面是生理需要的迫切感;另一方面则是心理上的恐惧与紧张。体力和智力因素的增强也使得犯罪人更加有能力和经验去实施犯罪。系列杀人者大都在成年以后安家立业阶段才开始严重暴力行为;5.传统社区社会结构的解体。第四部分是预防此类犯罪行为发生的对策。第一,加强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建设。道德预防是犯罪预防的首要方略。“魔由心生”,同样首先应该由人心去抑制;第二,建立健全公平分配体系和保障制度,消除罪犯对社会的敌视心理。社会的同质化有助于个体心理的心理平衡,从而减少犯罪。第三,筑好家庭这一预防犯罪的第一道大坝。家庭是每个人的最初和最温暖的港湾,在社会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其他社会化机构比如学校,福利院等无法替代的;第四,削弱暴力文化的负面影响。个体形成犯罪心理是与不良的环境因素有关,是学习他人的犯罪经验的结果;第五,急剧转型的中国社会,迫切需要一个舒缓压力的渠道,通过有效的心理咨询等途径,疏泄人们的消极情绪,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有效恢复心理平衡,避免消极情绪的激化。最后,社区是防控系列杀人犯的重要力量。社区是社会治安防控的主要监督者,非正式监督比正式监督更为有效。重建社区的一体化,使人们有归属感。
其他文献
对利用RTK技术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工程实例,对RTK技术在土石方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RTK技术的应用计算结果准确,并可有效地提高土方计算的效率,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系统地介绍了地形图数据中,以红、黄、青、蓝、紫5种颜色赋予一组等高线由低到高的色值,形成高程谱,结合高程点同区间的颜色,快速准确地判定点线是否矛盾,杜绝高程点和等高线间点线矛盾错误的方法。
公开版地图一直属于最重要的测绘产品之一,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其质量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依据公开版地图的质量审查标准,以辽宁省为例,从重点要素的处理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办法两个方面阐述了高效审查地图的措施。
期刊
期刊
随着能源利用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区能源利用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用户的低品位冷热量需求强度减小但总量增加、用户端能源转换利用技术方案愈加多样、
国家、社会在功能与结构上的先后分化,最终唤醒了民众的主体意识和公共精神,也开启了权力运行的生态化进程。沟通国家与社会的一体两面性使得权力主体在承受体制内外监督压力
县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作为基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一直都面临着人少事多、专业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地理信息数据呈现出泛在化、普适化、在线化等特征,县级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在测绘地理信息系统运维推广、测绘地理信息成果共享与保密等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本文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通过简要阐述黔江区测绘行政管理的现状,总结分析测绘行政管理面临的问题,研究提出相应措施,切实推进县级测
研究软土的沉降特点,监测和采集整个地基的沉降数据,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最终沉降量进行合理的预测,对工程建设和保证工程质量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双曲线模型计算过程中,不涉及土体的各项物力和力学性质参数,能够适用于各种工程地质条件,计算过程简单快捷,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项目的最终沉降预测。
<正> 木片是一种松散而轻浮的物资,单位体积重量轻,运输中占用空间大,载量小,运输成本高。为解决这个问题,本试验对如何选择木片最佳运输方式、降低运费进行了研究,旨在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