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双廊城镇景观生态格局与规划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生态规划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城市的景观生态过程与空间格局、城市生态环境及其与各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优于传统的千层饼规划模式。   本论文从大理市双廊镇实地现状调查入手,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和进行实地测绘。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研究著作,了解清楚大理双廊当地自然状况和特征。提出一种基于景观生态属性的景观要素分类方法,选取自然景观、经营景观、人工景观3个人工扰等级不同的要素作为分类因子对双廊景观进行分类处理;参照GOOGLE民用卫星截图、实地测绘结果和景观生态学理论知识建立双廊“斑块一廊道-基质”模型,并对该模型中独立的各个元素进行分类定义和稳定性计算;在AUTO CAD矢量图形的支持下建立起量化的景观格局模型指数数据库,对双廊景观生态格局进行数据量化分析;在双廊景观分类,模型和景观格局的分析基础上,结合目前双廊镇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景观生态学规划与设计原理对双廊进行景观生态规划。   本论文从大理双廊自然景观现状入手,在调研和查找资料后对大理双廊城镇景观类型分类:将整个双廊景观划分为3个大类;在3个大类型中具体制定了7个亚类;包括景观最小单元在内,将双廊景观一共分为了36类。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研究,建立了双廊城镇景观模型: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对双廊景观斑块和廊道进行类型的划分和定义,并研究其同种属性不同类型的斑块和廊道的特性。划分出4个斑块类型和3个廊道类型。得出各种斑块的面积、物种多样性、生境适应性、边缘效应和稳定性的分布顺序模式。   在研究大理双廊景观模型的基础上,对大理双廊城镇景观空间格局的构成要素和整个格局进行计算和量化分析,得出双廊区域内的:景观斑块面积、内缘比值、边缘密度、双廊整体景观实际多样性指数值与最大多样性指数值、双廊绿地系统实际多样性指数与绿地系统最大多样性指数值及其它们的接近率和整体景观均匀度、双廊绿地系统均匀度指数值的结果。与此作为双廊城镇景观空间格局的最终分析依据,对双廊区域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   在对大理双廊城镇景观类型分类和经过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传统的城市景观规划和大理双廊环境景观的实际问题,尤其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整个景观环境的影响,遵循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显露自然、综合整体性原则、遵循景观的视觉审美性与尊重地方性原则、景观改造谨慎性原则,制定出大理双廊景观生态规划:其中包含两种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体系:按保护强度等级制定的双廊景观生态规划方案和按生物保护安全格局制定的双廊景观生态规划方案;一种双廊湖滨景观生态规划方案;并以创造景观多样性的设计理念来提升大理双廊环境景观的景观异质性,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城市景观生态系统。   本研究将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大理双廊城镇景观格局和规划研究中,不同于传统的城镇景观分析和规划理论仅局限于研究经济和社会基础上的城镇形态,对城镇生态环境和如何发挥城镇生态系统最大生态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为城镇景观生态规划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其他文献
韩城老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所在。85版城市总规提出的“新旧分离”,使韩城市由以老城为主体的总体布局演变为以新城为主体的总体布局。由于规划缺乏对老城的功能结构
身体作为与建筑学十分密切相关的主题,从维特鲁威到现在,一直印记在建筑学之中,虽然身体曾经被现代建筑学所漠视,但是当代建筑学的发展开始关注身体的回归。本论文以“身体作为建
本文以近年来出现的新住宅类型--“花园洋房”为着眼点,将之与其他特殊多层住宅如“叠加别墅”归类进行研究,这一类住宅具有无固定标准层,注重室外空间的设计等特点,本文以“花园
城市水体及水岸空间环境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是体现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和空间景观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打造水乡城市旅游目的地、支撑城市水上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城
城市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同时也离不开科学规划的引导。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都必然会带来城市规模的扩大,城镇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这种城市
大学校园与城市,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依存,在发展模式多元趋势的背景下,校园与城市面临着同样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和城市逐渐融合、互相影响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
学位
经过汽车大规模发展之后,人们开始关注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关注其空间与尺度,关注步行环境与步行者的权利。步行者与汽车的关系从人车混行发展至人车分离,而在后小汽车时代,人车混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小城镇的兴起与发展,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党中央在总结二十多年来农村改革的基本经验时,对发展小城镇给予了
城市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和征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