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下青海浅山区农村规划研究——以洪水泉村为例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129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发以来,国家贯彻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直至当今,我国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由于长期对于农村发展的忽视,城乡二元结构日渐明显,各方面问题突出。2003年10月,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五个统筹”,并将“城乡统筹”列为首位,加大了对于农村发展的政策、经济等各方面投入。随着农村建设力度的增强,我国东部地区农村借助发达的城市经济和自身资源优势率先发展起来,而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始终没有摆脱贫困落后的困境。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洪水泉村即处于青海省浅山区。洪水泉村由于自然生态的恶劣、地理位置的偏远,缺乏外力的推动使得洪水泉村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条件依然低下。加之在城市化的冲击下,加剧了农村人口的外流,并衍生出了一系列农村人口、土地与产业问题。这都说明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亟待调整,以达到城乡协调发展。  本课题研究视角将立足于城乡层面,以洪水泉村本底资源为依托,从产业发展入手提出人口与土地的流转、产业转型发展及其相应空间层级规划模式。论文第一部分,通过研究当前国内外城乡理论和农村规划建设现状,指出当前规划方法的欠缺,并提出研究视角。第二部分,通过研究洪水泉村资源、人口、土地和产业现状,展现农村生活面貌的同时,挖掘洪水泉村发展中所存在的恶性循环问题。第三部分,结合洪水泉村发展过程中的人口、土地和产业各环节的现状问题,通过对农村人口城乡流动、青海东部浅山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三个方面的理论整理和研究,为洪水泉村规划策略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第四部分,以城乡互补性为原则,运用土地流转的方式化解洪水泉村人口流变与土地浪费问题;结合本底资源及发展现状提出“宗教、现代农业观光——养羊产业——富硒生态农业”循环生态农业产业模式;将产业规划落实到空间层面,以“生产生活一体化”原则打造洪水泉村层级空间规划模式。第五部分,基于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实践探索,提出城乡统筹下洪水泉村发展规划。最后得出研究结论,一、依托村落自身本底资源、立足城乡区域视角下调整洪水泉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产业模式是解决洪水泉村产业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二、通过农村人口的保留与城市化相结合的方式应对洪水泉村复杂的人口流变问题;三、多元、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是解决洪水泉村土地资源浪费的主要途径。
其他文献
最近几年灾害频发,各种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洪水等的发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由于经济、教育、医疗以及防灾设施方面的落后性,灾害的发生会使村镇遭受更加严重
城市快速发展对空间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现实矛盾已成为国内各城市共同面临的问题,有限的资源迫切需要城市改变目前单一粗放的发展方式,途径之一便是对城市旧城的有机更
人类社会对化石燃料的巨大需求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造成目前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最主要原因。在我国,建筑总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约三分之一,其中,公共建筑的能耗显著又高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提高,近代建筑保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往往把保护工作的重点关注在建筑的外表
以2014年为节点,上溯10年,中国黄金产业整个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不仅是自中共十八大以来黄金产业加快市场化进程的显著表现,更是中国引领全球黄金产业发展潮流迈向世界产金强国
城市化进程使得村落走向衰败,如何延续并再现传统,展现传统聚落的独特性,并在传承发展中求得创新,成为当下学者们探索与追求的课题。  因此论文以浙江丽水地区内的172个传统聚
学位
圣家族大教堂是早期复杂形体建筑的代表作。它的设计师高迪虽然没有完成这座教堂的建造,却在自己有生之年为这座教堂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控制设计与建造的方法---基于直纹面几何
当今的寒地校园建设,常常选择在自然环境优美的滨海、滨江新区等存在丰富水体的场地。由于水体对于寒地校园气候的调节,对寒地校园景观的丰富,以及水体对自由、希望、求知精神的
为应对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本文以长沙市周边小城镇为研究对象,探索生活性街道空间的适老化设计方法。适老化街道与一般街道相比,始终以老年人的需求为重点考虑因素。本论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