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输入与输出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以长江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例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weil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外语教学几十年来,成果显著。但是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目的语以及目的语文化教学上,从文化教学角度上看,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被忽视了。跨文化交际应该理解为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不能简单理解为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这一“双向性”也决定了文化教学应该是本土文化知识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同时教授。不然,则会导致本民族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从而使跨文化交际不平衡和不平等,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
  当前,中国大学生严重缺乏用英语表达自己母语文化的能力,这一现状被定名为“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中国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这一现象也日益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教材统计数据,旨在对当前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以及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一个调查,并试图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输入情况与其英语输出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由此,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
  1.大学生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的现状;
  2.大学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输入情况;
  3.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现状与其输入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数据统计和现状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综述了文化、文化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语在中国的历程,文化学习,文化内容,英语教材,输入与输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大学英语教学之文化教学等相关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背景,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第三章是本研究实验方法的设计,其中包括问卷、实验对象、使用工具、数据的采集步骤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根据“莫兰文化知识框架”体系进行问卷设计,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涉及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文化产品属于文化物理层面的内容,是由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个体创造或采纳的文化实体;文化实践指文化社群中文化个体之间的交际行为,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及与社群和产品使用有关的所有行为;文化观念反映人们的认识、信念、价值和态度,左右人们的文化交际行为和文化产品的创造;文化个体的所有文化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社群中发生,文化社群包括社会环境和群体,从广义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到具体的社会团体、家庭等。
  由于我国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学生为非英语专业,因此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长江大学在校非英语专业的石油工程专业及矿产普查及勘探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形式。调查人将问卷送至该教室,通过请授课教师协助发放和收回问卷的方式,在不使用任何翻译词典的情况下,当堂完成问卷并收回。此次调查发出试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试卷为24份,无效试卷26份(包括“基本信息”未填写的,以及遗漏试卷反面第四部分的),回收率100%,有效率48%。数据统计前面三部分(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观念)为客观的翻译题,直接反应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最后一部分个人意识,为主观题,反应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主观认识和态度。
  从数据直观显示,大学生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认知方面的英语输出能力都非常缺乏,而他们对于文化的个人意识相对较高。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是缺乏表达能力,这直接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紧接着,我们进行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情况的统计,从而分析大学生的文化英语输入情况。本论文作者根据“莫兰文化知识框架”对当前较新且使用范围较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材以介绍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含量极低,这可能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比分析所得出的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英语输入与输出结果,并揭示其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之源的教材,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导致这方面知识的输入缺乏,由此造成学生输出能力欠缺。第五章,基于以上研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期,教师和学生应该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英语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语或国际通用语,应该成为人们表达中国身份的工具,服务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对英语教材做一系列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中应适当摄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3)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补充相关课外知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其他文献
教材是外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随着国家教材多样化政策的实施,教材的选择和使用逐步向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方向发展。教材《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随即应运而生,并在全国高校广泛使用。  由于与之相关的研究多属理论和内容评介,而对教材文本进行量化分析以及有关教材在某个地区的适应性实证研究则相对匮乏。因此,本文依据教材评价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出发,综合运用了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
学位
20世纪80年代,翻译研究开始更多地引入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国际众多知名翻译理论家如安德烈·勒费弗尔、巴斯纳特等着于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角来研究翻译。勒费弗尔在他的代表作《翻译、重写以及文学名声的操控》中提出,翻译就是通过改写而对各种文本进行的操纵。翻译中的改写,无论出于何种目的,都是为某种权利服务,并反映出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与此理论相一致,女性主义翻译学家也同样提出,翻译是某个体带着某种目的在某
显化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普遍存在于翻译过程中,是译者有意识使用的一种翻译手段。本文在此主要研究译者如何实现显化;不同译者对同一文本的显化处理方式是否相同,尤其在进行语用显化时,译者如何对文化信息进行处理;译者使用某种显化策略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显化策略对译文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问题。  本文以Klaudy对显化的分类为标准,对《浮生六记》的三个译本(林语堂的译本,ShirleyM.Black的译本,L
学位
期刊
期刊
杰克·伦敦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20世纪初最引人注目的文学代表”。在他成名后的百年以来,学者们从各个不同角度解读其作品。然而,海洋这一对杰克·伦敦影响深远的因素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文拟选取这一视角来解读杰克·伦敦的海洋小说《海狼》。  论文将通过细读,采用心理学及文学研究的方式解读《海狼》。文章首先介绍海洋在杰克·伦敦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海洋作为杰克·伦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必然影响其
学位
期刊
托马斯·卡莱尔是十九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及思想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其思想对当时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卡莱尔第一部重要作品,国外对《拼凑的裁缝》的研究成果非常显著,然而在国内相关研究还未成体系,关于它的文本研究及其在卡莱尔思想形成中的重要性的研究也很少有人涉及。通过对文本和相关文献的研读,本文认为《拼凑的裁缝》是卡莱尔主要思想以及独特写作风格的发端之作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