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外语教学几十年来,成果显著。但是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目的语以及目的语文化教学上,从文化教学角度上看,英语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学被忽视了。跨文化交际应该理解为一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活动,因此不能简单理解为目的语文化的单向导入。这一“双向性”也决定了文化教学应该是本土文化知识和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同时教授。不然,则会导致本民族文化在这种交际中缺失,从而使跨文化交际不平衡和不平等,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极为不利。
当前,中国大学生严重缺乏用英语表达自己母语文化的能力,这一现状被定名为“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中国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这一现象也日益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教材统计数据,旨在对当前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以及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一个调查,并试图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输入情况与其英语输出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由此,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
1.大学生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的现状;
2.大学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输入情况;
3.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现状与其输入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数据统计和现状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综述了文化、文化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语在中国的历程,文化学习,文化内容,英语教材,输入与输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大学英语教学之文化教学等相关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背景,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第三章是本研究实验方法的设计,其中包括问卷、实验对象、使用工具、数据的采集步骤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根据“莫兰文化知识框架”体系进行问卷设计,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涉及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文化产品属于文化物理层面的内容,是由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个体创造或采纳的文化实体;文化实践指文化社群中文化个体之间的交际行为,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及与社群和产品使用有关的所有行为;文化观念反映人们的认识、信念、价值和态度,左右人们的文化交际行为和文化产品的创造;文化个体的所有文化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社群中发生,文化社群包括社会环境和群体,从广义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到具体的社会团体、家庭等。
由于我国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学生为非英语专业,因此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长江大学在校非英语专业的石油工程专业及矿产普查及勘探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形式。调查人将问卷送至该教室,通过请授课教师协助发放和收回问卷的方式,在不使用任何翻译词典的情况下,当堂完成问卷并收回。此次调查发出试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试卷为24份,无效试卷26份(包括“基本信息”未填写的,以及遗漏试卷反面第四部分的),回收率100%,有效率48%。数据统计前面三部分(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观念)为客观的翻译题,直接反应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最后一部分个人意识,为主观题,反应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主观认识和态度。
从数据直观显示,大学生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认知方面的英语输出能力都非常缺乏,而他们对于文化的个人意识相对较高。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是缺乏表达能力,这直接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紧接着,我们进行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情况的统计,从而分析大学生的文化英语输入情况。本论文作者根据“莫兰文化知识框架”对当前较新且使用范围较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材以介绍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含量极低,这可能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比分析所得出的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英语输入与输出结果,并揭示其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之源的教材,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导致这方面知识的输入缺乏,由此造成学生输出能力欠缺。第五章,基于以上研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期,教师和学生应该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英语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语或国际通用语,应该成为人们表达中国身份的工具,服务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对英语教材做一系列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中应适当摄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3)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补充相关课外知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当前,中国大学生严重缺乏用英语表达自己母语文化的能力,这一现状被定名为“中国文化失语症”,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中国学生经常表现出来的一种“症状”。这一现象也日益引起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教材统计数据,旨在对当前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以及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作一个调查,并试图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输入情况与其英语输出能力之间的相关性。由此,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包括:
1.大学生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的现状;
2.大学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输入情况;
3.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输出能力现状与其输入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数据统计和现状调查,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式进行研究,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和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综述了文化、文化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英语在中国的历程,文化学习,文化内容,英语教材,输入与输出理论、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大学英语教学之文化教学等相关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背景,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第三章是本研究实验方法的设计,其中包括问卷、实验对象、使用工具、数据的采集步骤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首先根据“莫兰文化知识框架”体系进行问卷设计,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涉及文化产品、文化实践、文化观念、文化社群和文化个体。文化产品属于文化物理层面的内容,是由文化社群以及文化个体创造或采纳的文化实体;文化实践指文化社群中文化个体之间的交际行为,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以及与社群和产品使用有关的所有行为;文化观念反映人们的认识、信念、价值和态度,左右人们的文化交际行为和文化产品的创造;文化个体的所有文化实践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社群中发生,文化社群包括社会环境和群体,从广义的民族文化、语言、宗教到具体的社会团体、家庭等。
由于我国大多数学习英语的学生为非英语专业,因此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长江大学在校非英语专业的石油工程专业及矿产普查及勘探专业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本调查采用纸质问卷形式。调查人将问卷送至该教室,通过请授课教师协助发放和收回问卷的方式,在不使用任何翻译词典的情况下,当堂完成问卷并收回。此次调查发出试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试卷为24份,无效试卷26份(包括“基本信息”未填写的,以及遗漏试卷反面第四部分的),回收率100%,有效率48%。数据统计前面三部分(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观念)为客观的翻译题,直接反应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最后一部分个人意识,为主观题,反应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主观认识和态度。
从数据直观显示,大学生在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信息、文化实践、文化认知方面的英语输出能力都非常缺乏,而他们对于文化的个人意识相对较高。这表明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度较高,但是缺乏表达能力,这直接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紧接着,我们进行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材中涉及情况的统计,从而分析大学生的文化英语输入情况。本论文作者根据“莫兰文化知识框架”对当前较新且使用范围较广泛的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文化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教材以介绍英美文化为主要内容,而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却含量极低,这可能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章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对比分析所得出的大学生关于中国文化英语输入与输出结果,并揭示其相关性。这种相关性表现为:作为学生学习知识之源的教材,其中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缺乏,导致这方面知识的输入缺乏,由此造成学生输出能力欠缺。第五章,基于以上研究,指出本研究的局限性,得出本次研究的结论,并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新时期,教师和学生应该正确对待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国文化“认同”感,英语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语或国际通用语,应该成为人们表达中国身份的工具,服务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2)对英语教材做一系列调整,大学英语教材中应适当摄入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内容;
3)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补充相关课外知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