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波形模拟模型与定量化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jl1234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是对地观测领域的前沿技术之一,凭借其直接、快速、精准获取三维空间信息的优势,已在林业、测绘、电力、数字城市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为更好地利用LiDAR技术,需要深入探索地物辐射、空间结构、LiDAR遥感平台观测间的物理联系,提高LiDAR遥感定量化应用水平。LiDAR信号模拟模型能够模拟激光脉冲与地表场景间相互作用过程,已成为解决LiDAR定量遥感领域诸多关键问题(如传感器设计、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等)的有效手段。就目前的LiDAR系统而言,全波形LiDAR对激光返回信号进行固定间隔连续采样,获取的数据能够反映光斑内地物完整的垂直结构信息,离散点云、光子计数LiDAR数据均可视为全波形数据进一步采样的结果。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开展了LiDAR波形模拟模型与定量化研究:创建了LiDAR波形模拟模型;利用该模型开展了多因素对LiDAR森林回波的敏感性分析,提出了基于波形模拟模型的传感器参数设计与验证方法,提出了系列地表参数定量反演物理模型等。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创建了DART-Lux LiDAR波形模拟模型。针对已有LiDAR波形模拟模型未定量表达LiDAR传感器工作原理且在模拟大区域复杂场景信号时效率低等问题,本文所提DART-Lux模型建立了模仿真实传感器的激光光源模型和接收器模型,并利用三角面片、浑浊体素或二者组合来构建三维地表场景,将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先进算法(双向路径追踪算法、多重重要性采样策略、直接光源采样策略、几何体实例化技术)引入到LiDAR遥感三维辐射传输建模领域,实现LiDAR波形信号精确模拟。经与已有模型对比验证,结果表明DART-Lux模型精度高(R2=1,rRMSE=0.21%)、效率高(耗时减少一半以上)且占用内存小(内存占用减小百倍);与实际波形验证结果也表明DART-Lux模拟精度较高(R2=0.88,RMSE=0.0016),能够满足不同地表覆盖下波形信号模拟的需求。(2)建立了LiDAR森林冠层散射组分表达模型,探索激光在森林冠层的散射机制。将DART-Lux LiDAR波形模拟模型与叶片反射率模型PROSPECT、森林生长模型TASS相耦合,建立了LiDAR森林冠层散射组分表达模型并开展多因素对LiDAR森林回波的敏感性分析,进而探索激光在森林冠层中的散射机制。结果表明,激光在林冠中的多次散射会增大回波强度;不同时延下接收的森林冠层散射组分与地物垂直分布有关;激光在冠层中发生的多次散射受激光波段、森林结构参数、叶片生化参数、地形坡度等因素影响。(3)提出了全波形LiDAR传感器参数设计与验证方法,包括大光斑LiDAR光斑尺寸设计方法和星载LiDAR光斑水平定位精度评估方法。其中,光斑设计方法将林业和地形应用需求进行量化表达作为LiDAR波形模拟模型的约束条件,最终得出面向林业应用的光斑直径应为10.6 m~25.0 m,面向地形应用的光斑直径应小于32.3 m;光斑水平定位精度评估方法通过波形模拟模型将真实LiDAR波形与三维地表场景进行匹配,最匹配的光斑位置被认为是真实光斑位置,以此评估光斑水平定位精度,分析表明该方法仅适用于城市等具有明显高度特征的区域,在城市区域该方法测得激光卫星ICESat/GLAS光斑水平定位精度为8.19 m。(4)提出了系列地表参数定量反演模型。在地形应用中,提出基于星载LiDAR的地形坡度估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光斑形状、朝向、大小、地形坡向等因素,相比未考虑这些因素的坡度估算模型,精度提高约15%。在植被应用中,提出联合LiDAR全波形和中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森林叶面积指数反演模型,该模型校正了光斑内的冠间聚集效应,反演精度为RMSE=0.39,R2=0.83。在建筑物应用中,提出联合星载全波形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多级建筑物高度提取方法,实现了亚光斑尺度多目标空间三维信息精确提取,经验证该方法提取精度达到R2=0.97,r RMSE=13.2%。
其他文献
地表蒸散是农田生态系统中水资源耗散的重要形式。研究农田作物蒸散模型,是掌握作物耗水规律,提升灌溉效率与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现有的主流蒸散模型在地块尺度的应用受到可用数据限制、像元尺度效应等影响,数据表征能力和精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针对地块尺度的地表参量特征,需要突破现有能量平衡蒸散模型对热红外遥感数据的需求,从蒸散机理出发开展高分辨率地块尺度蒸散模型研究,建立完整高精度的地块蒸散估算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气候变化以及以贸易制裁为主要手段的国际政治博弈,农业生产与农业安全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农药(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肥(氮肥等)的精准使用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遥感能够提供高效、无损、实时、大面积的田间观测,为作物胁迫与衰老的精准监测提供了可能性。本文对作物胁迫与衰老的发生机理以及光谱响应机制进行研究,针对不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尤其是伴随着4个“五年计划”的全面、深入实施,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城镇人口增多,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城镇化最直观的空间体现,中国城镇用地迎来了高速、波动扩展期,带来诸多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问题。基于此背景,本学位论文选题为“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及其对主要环境要素的影响”,以期为科学评估中国城镇用地扩展对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国城市
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小麦条锈病发生趋势日益严重。亟需有效的小麦条锈病监测方法为病害防控提供支撑。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无损、实时、精准、大面积的条锈病监测提供了有利契机。然而,目前基于遥感的条锈病监测研究对成像遥感“图谱”病害表征信息挖掘不深,不同尺度下的条锈病监测模型和算法不够完善。因此,本研究以小麦条锈病为研究对象,以条锈病发生发展机制为基础
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呈垂直异质性分布,作物缺氮时往往下部叶片先褪绿变黄。因此,及时准确监测作物冠层叶绿素含量垂直分布状况对作物养分精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遥感技术在地表农作物理化参数信息获取与解析方面比传统的地面获取方法有若干优点,包括可及时获得、成本低和覆盖面广等特点,因此,遥感技术在作物长势监测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然而,传统遥感多为单一垂直方向观测,对作物垂直冠层不同层次特别是中下层叶片的探测
海洋占全球面积的71%,也是地球最大的碳库,海洋上空的气溶胶遥感将有助于提高水色遥感的定量化精度,对量化海洋生物量、估算海洋初级生产力,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随着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美国NASA即将发射的PACE卫星搭载的SPEXone传感器、中国GF5(02)卫星搭载的DPC传感器都是多角度偏振载荷,将为海洋上空高精度气溶胶特性反演提供丰富的卫星观测数据。然而基于矢量辐射传输模
地表温度是衡量全球气候系统变化的关键参数,在气候、环境、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等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此外,地表温度信息在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等领域也存在重要应用,它可用于判别林业火灾、检测农作物缺水量、评估农田干旱情况以及监测海洋污染等。卫星遥感数据反演已成为地表温度快速获取的重要手段,由于微波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观测的优势,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微波遥感反演地表温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现有的被
新生代以来,印度-亚欧板块的碰撞形成了“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原的构造隆升和扩展对高原及周边区域的构造格局、地貌发育、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东北缘边界由阿尔金、海原等大型走滑断裂和祁连山逆冲断裂带所控制,其内部发育大量走滑、逆冲断裂及褶皱构造,吸收了主要的上地壳变形,影响着该区域的地貌形态和构造活动,研究这些断裂的几何学、运动学、年代学特征和构造转换模式是深入理解和认识
冰川不仅是气候变化的敏感指示器,而且是主要的淡水资源,被称为“天然的固态水库”,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区域水循环、局部生态环境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高亚洲地区发育了众多的山地冰川,素有“亚洲水塔”的美誉,是世界的“第三极”。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过去20年,该地区冰川物质呈现负平衡状态,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尽管已有研究在流域和区域尺度上估算了该地区的冰川消融量,由于受到数据和技术的制约,难
植被是地球表面植物群落的总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植被参数的精确获取和相关信息产品的生成在全球变化等研究中至关重要。空间异质性和地形起伏是复杂地表的显著特征,对地表辐射传输过程、植被参数反演具有重要的影响,是限制植被参数遥感产品精度提升的瓶颈。现有植被参数反演算法通常针对单一均匀地物构成的场景建立,反演过程中缺少对地表异质性和地形特征的考虑,导致现有产品精度在复杂地表区域精度较低。随着计算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