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自交系齐319对弯孢霉叶斑病抗性遗传研究及抗性QTL鉴定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huju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Zea mays)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种植面积已上升到所有作物的第一位,在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Curvularia lunata)是我国玉米生产上重要的叶部病害,主要分布在我国黄淮、华北、东北等玉米产区。该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叶鞘和苞叶,发病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提早干枯,可造成玉米严重减产。目前,该病在我国的发生正逐年加重,已严重威胁到玉米的安全生产。国内外学者主要对该病的发病规律、防治方法、抗性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对其抗性遗传方面的报道较少。因此,弄清玉米对该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构建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和定位相关性状QTL对玉米抗弯孢霉叶斑病抗性品种的培育和改良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以昌7-2×齐319组合的P1、P2、F1、F2四个世代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该组合四个世代的苗期和成株期进行抗性遗传分析,并用SSR分子标记技术,以F2代为作图群体,构建该组合的玉米遗传连锁图谱,并用完备区间作图法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自交系齐319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具有数量性状遗传特征,苗期遗传模型为E-2,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成株期的抗性遗传模型为E-3模型,即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2)齐319苗期控制弯孢霉叶斑病抗性的两对主基因均存在负向的部分显性作用,这是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成株期抗性的两对主基因间只存在加性效应,不存在显性效应;苗期和成株期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5.14%、83.98%,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3.44%、13.21%。(3)采用QTL Icimapping软件进行遗传作图和QTL分析,最终构建了包含3条染色体、31对SSR分子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该图谱总长度为548.30cM,平均图距为17.69cM,符合QTL定位对图谱的基本要求。然后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对F2代进行抗性QTL扫描,获得1个与抗弯孢霉叶斑病相关的主效QTL,该主效QTL位于玉米第7条染色体上的umc1134-phi116区间内,加性效应值为0.0227,显性效应值为3.2558,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4.19%。
其他文献
  本论文记述了采集于吉林长白山、辽宁沈阳、千山、凤凰山、铁岭、抚顺等地的土壤革螨6科、13属、30种,其中新种6种、中国新记录种11种。就文中记述的30种革螨,对其所在科、
马铃薯黑胫病(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a,Pa)是影响马铃薯种植生产中重要的种薯传播的细菌性病害。近些年,我国马铃薯生产中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种薯质量。随着高通量测序的普
本论文利用垂直板发芽试验技术研究了大豆于幼苗期被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侵染后,大豆幼苗的组织病理变化和生理生化变化,并对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机理及其寄主的抗性反应与
医疗卫生体制的不断改革,对医院财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财务管理作为整体管理的重点所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掌握成因和延伸关系,做好财务具体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 Mitra异名Neovossia indica(Mitra)Mundkur)简称为小麦印腥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中国已将其列为一类检疫性有害生物;黑麦草腥
期刊
该文以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Farlow)Samson福建菌株为研究对象,首次对其致病性、生物学特性、大量培养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该菌的应用提供基础,主要结果如下:生物
该文以放线链霉菌SPRI-94166为起始菌株,对该菌株进行诱变处理,研究了该菌株的代谢.该菌株经发酵后,在发酵液中发现其次级代谢产物具有较好生物活性.用除草活性测定跟踪活性
024菌株是河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室从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对引起小麦纹枯病(Wheat sharp eyespot)的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有着强抑制力的放线菌菌株。鉴于024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