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刑事责任的变化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okliuqiok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品安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政治层面的国际性问题,是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治理问题。然而,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的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呈现出高发性、易反复、信息逆向化等阶段性特征,极有可能演化为社会信任危机。因此,能否解决好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判断一国政府能力高低优劣的重要标准,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本文运用文献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以转型期中国食品安全的阶段性特征为切入点,结合制度主义理论,认为刑事责任追究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变迁,对于食品安全监管能力的提升和监管体制的有效运作是必要的、合理的。无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实践上,强化刑事责任、加大惩处力度是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直接诉求。一方面,从经济成本与法学功能来看,刑事责任对政府失职、企业投机行为具备双重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我国四个时期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刑事责任的发展脉络,发现刑事责任追究机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到重的变化,这一趋势将成为今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寻求不断完善、自我更新的路径选择。但是,面对现阶段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刑事责任在中国的应用价值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所以,这种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中刑事责任所面临的困境和约束。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进一步强化刑事责任,寻求从轻与从重的平衡点,还可考虑引进惩罚性赔偿机制,发挥民事责任的补充作用。
其他文献
父亲载着我,开往大城市,开往一个春天rn人群的潮汐和它的坏脾气rn傻乎乎的老四轮rn冒着浓烟,仿佛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惊叹号
天河是条河。rn这条河不大不小,七弯八拐穿行在桂西北九万大山的沟壑里,随着地形和季节的变幻而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容颜,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平缓宽阔,时而清亮如镜,时而浊浪拍岸。这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的文化遗
1937:神经质与喇叭花rn1937年11月6日,沈从文从武昌写封长信给北平的张兆和。应该说,这是一封罕见的信。罕见不在信的长度,而在沈对张说的那些“恶毒”的话。文字流露出的不只有
为深入宣传抗击疫情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以文艺精品致敬英雄、鼓舞斗志,4月10日,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组织举办“众志成城?抗击疫情”主题创作书画作品展.参
期刊
文学是一只鸟rn这个题目来自凡一平老师的一句话,他说,他在别人问他,文学有什么用的时候,就反问“鸟叫有没有用?”作为回答。
记忆好像一个大箱子,里边装着四季的衣衫,我们想翻找着春装,可是冬天的衣裳却厚厚地遮盖在上面。rn——题记
仅当整个法治建设获得显著发展时,社会才能够向前迈进。那么鉴于法治的基石作用,司法领域便迎来了更高的改革呼声,这作为时代的内在要求之一,能够促进检察工作的质量升级,并且也作
在“国学热”中,有些人往往将“国学”等同于传统文化,这是一种误解.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应持怎样的立场、态度和方法,是当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