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政策,这是党政文件中第一次使用“县域经济”这一概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再次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我国的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集中在县域范围,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包含了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资源丰富、产业部门齐全、具备所有基本功能的一种区域经济。我国的县域经济目前还很不发达,在国民经济总的地位还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很多县域还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生产的很多产品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与品牌,县域经济发展趋同现象严重,县域的各个地区和各个经济主体市场经济意识不强,很少根据市场需求来真正的培养自身的优势品牌。县域经济应如何优化配置县域范围的资源,塑造竞争优势,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但是,对于县域内的竞争优势在哪、如何利用这些优势来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人们缺少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县域放弃自身原本优势,盲目追逐、模仿经济发达县域的成功模式,最终造成其县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不仅没有提升反而下降。因此,研究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如何不断提升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经济单位整体实力的表现。因此,培育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县(市)需要不断的利用自身各方面具有的竞争优势,从培育单一要素的核心竞争力开始,逐渐使县域经济的整体具有核心竞争力。本文界定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分析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并对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其次,本文应用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了2008年湖南88个县(市)核心竞争力的总体评价。最后,论文阐述了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步骤和机制以及提出了提升湖南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