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块基面层室内外公共空间与活动效能研究——以上海轨交站七个综合体为例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y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轨道交通综合体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在承载其功能外还对当下紧缺的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补充。上海轨道交通的地块开发,对地块的公共空间往往采取了规划层面的地块方法,对地块的室内外公共空间很少有所规定。随着此部分空间越发与传统意义上的开放公共空间对等,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的首选地点。地块层面的公共空间以何种指标描述、室内外的面积供应效能如何、公共空间通过如何细分、公共空间内的活动数量和活动类型与什么因素有关等问题,需对其有一个合理的定性定量研究。
  本文基于上海中心商业区轨道交通站点的商业综合体地块进行研究,探讨地块层面的基面层室内外公共空间的效能。通过对地块层面的公共空间相关案例和理论、公共空间类型、基面层公共空间的研究,提出地块基面层公共空间单位的分类模型,对影响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单位效能的因素进行归纳。
  通过上海七个地块商业综合体的实地观测行为调研数据,分析公共空间单位中的人流活动、非商业活动的分布、数量、密度,计算公共空间单位的面积、整合度和活动类型的相关性,总结不同因素对于公共空间单位的效能影响与否和程度,最后测算量化地块指标和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供应量,对公共空间单位活动量、单位活动密度、地块室内外指标和类型公共空间供应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使得城市对文化服务设施的需求量剧增。为解决文化服务设施缺口问题,我国逐渐发展出集群式文化中心的建设模式。然而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实践后我们发现,国内某些规模尺度巨大、建筑体量突出的文化中心却缺乏活力、无人问津。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角度进行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公共生活营造应注重差异性、丰富性和参与性;公共空间设计应注重可达性、多样
我国传统封闭小区的住宅形式与城市建设发展、城市人民生活的矛盾愈演愈烈。人们对“开放街廓”理论的关注日益广泛,对优秀的开放街廓案例日益向往。德国柏林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复杂特殊的历史背景使柏林的街廓在传统与现代,围合与开放的矛盾中不断挣扎,并诞生了诸多优秀可借鉴的“开放”街廓。借“同济-柏工大”双学位学习之便,本文以柏林围合式街廓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开放性”的历史、街廓案例,探讨其如何在“传统”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师越来越重视绿色建筑性能设计。但目前建筑设计单位与绿建咨询单位分离,两者很难获得有效的对接。传统性能模拟设计方法不利于建筑师操作,且存在大量重复工作。基于grasshopper平台开发的Ladybug&Honeybee插件,整合了性能模拟软件和参数化设计工具,使单平台多性能模拟成为可能,并且操作界面对建筑师更加友好,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性能模拟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风-光-热性
近几十年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差。与此同时,大量能源被消耗,在所有的能耗中建筑能耗占了很大的比重。而在所有的建筑能耗中,夏季的降温和冬季的采暖耗能所占的比例最大。尤其是在我国的夏热冬冷地区,面积广阔,人口密集,经济较为发达,该地区的气候具有夏季湿热、冬季寒冷的特点,对该地区的建筑节能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良
当下中国城市住宅区正面临一场变革——向互助型社区转变。而今,微信等交流工具,重新唤醒了源自传统社会的近距离互助服务。互助型社区是指社区内居民通过近距离分享与合作而相互服务的社区。通常一定规模的小区本身就聚集了拥有各类技能和共同需求的人群,互助型社区重新发现并利用这部分资源,使近距离服务大幅增加,增加便利、节约成本、降低能耗,增进社区归宿感、安全感和凝聚力。现有住宅区从单体空间到整体空间模式如何应对
学位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人口数量呈上升趋势,城市建筑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研究建筑的性能优化设计策略对于建筑节能、建筑舒适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下,综合考虑建筑多性能优化设计策略是建筑性能研究的方向,公共建筑由于基数庞大、使用频率高而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的办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建筑布局及形体设计对建筑热、声环境性能造成的影响。本文对建筑热环境的研究主要从太阳辐射、建筑能
针对消费者新的消费需求而出现的社区商业综合体,在与原有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形成错位竞争的同时,内部的公共空间也对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扩大邻里公共生活范围,丰富邻里活动内涵有一定的帮助,是现阶段城市更新需要关注的议题之一。但社区商业综合体具体可以给城市发展带来什么,其中又包含什么更深层次的机制。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各类研究手段来进一步分析。  现有研究对公共空间活力的概念、价值和量化方法已经
随着滨水区复兴席卷全球和慢行交通的逐步回暖,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市民和学者的关注,滨水区的建设也逐渐由之间的粗放型慢慢转向精细化。以上海市黄浦江沿岸滨水区为例,在承载了百余年航运使命之后,迎来了颠覆性转变。在上海市政府主导下,黄浦江沿岸45公里公共空间贯通工程于2017年底圆满完成。贯通工程的完成标志着人们在日常休闲游憩时有了新的目的地选择,然而如何引导更多的人群前往滨水区,提升滨水区
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限定为上海地区,研究的主要建筑类型为高层住宅建筑,研究对象为外墙节能技术。通过文献查阅方式,理清了外墙保温技术与隔热技术的概念、差异及分类,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节能技术应用参考的相关标准及规范变化,结合实际案例对比分析外墙节能构造技术特点,综合评述了规范调整对节能技术应用产生的影响;并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结合不同年代及技术条件下的实际案例分析了高层住宅建筑各类节能技术的特点、适用范围、
随着滨水城市的发展,滨水公共空间对城市的价值日益凸显,但目前滨水区开发建设仍不成熟,较多滨水区的设计滞后、活力不足。滨水空间要素是组成滨水公共空间的基本单元,驻留行为是衡量空间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滨水空间要素与人群驻留行为偏好的关系。  结果显示:①总体而言,对于人的驻留偏好,空间设计要素的影响大于设施要素。②临城市部分:基面进深,大的进深正面促进人的驻留偏好;高差过渡方式,仅陡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