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生物炭对干湿交替稻田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beig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湿交替稻田是最典型的一种节水型增/稳产稻田生态系统,其氮素吸收转化显著影响全球氮循环。但频繁的干湿交替过程使其氮循环特性更复杂、氮素损失也更明显。而生物炭因具有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降低氮素损失和固碳减排等巨大作用以及其广泛的材料来源和广阔的产业化发展前景已成为当前提高农业土壤肥力、降低氮素流失,特别是降低氮素气态损失的重要手段。但材料来源类型不同,生物炭理化特性差异显著,其减氮控排潜力更大相径庭。尤其在土壤氧化与还原频繁更替的干湿交替灌溉下,稻田活性氮气态损失氮循环均发生显著变化,不同类型生物炭固氮减排特性更不明确。因此,本试验将秸秆类、壳类和木屑类三种典型生物炭应用到干湿交替稻田中,通过两年原位大田试验,探究了不同材料生物炭对稻田田面水NH4+-N浓度、氨挥发、氧化亚氮排放和活性氮气体增温潜势等的影响,以期阐明干湿交替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对不同类型生物炭施用的响应规律及作用机制,明确干湿交替稻田NH3挥发和N2O排放规律同常规淹灌稻田的差异,挖掘不同类型生物炭在干湿交替稻田固氮减排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1)施炭首年的各施肥期,玉米秸秆和木屑生物炭对田面水铵态氮浓度表现出负激发效应,分别增加了NH4+-N均值浓度31.4%~54.8%、18.3%~35.6%,而稻壳生物炭降低了NH4+-N均值浓度9.1%~30.4%;生物炭应用一年后,玉米秸秆、稻壳和木屑生物炭分别降低施肥期NH4+-N均值浓度11.4%~22.5%、28.1%~61.9%和23.7%~61.6%。三种生物炭对田面水NH4+-N浓度的削减作用在第二年更加明显,其中稻壳生物炭(BRH)控制NH4+-N浓度的效果更优。(2)不同处理下全生育期氨挥发总量在8.97~17.84 kg?hm-2(2020年)、7.53~15.19kg?hm-2(2021年)之间。施炭首年,玉米秸秆、木屑生物炭石灰效应明显,分别提高了氨挥发累积量11.43~41.1%、9.19~11.1%,而稻壳生物炭降低了14.88~21.71%。2021年经过田间自然老化,无论增施何种生物炭均对各施肥期氨挥发排放量表现出抑制效果,其中稻壳生物炭效果最优,使氨挥发累积量降低22.49~38.46%。(3)不同处理下全生育期氧化亚氮排放总量在92.0~599.0 g?hm-2(2020年)、138.0~610.7 g?hm-2(2021年)之间。较常规淹灌,干湿交替灌溉下N2O排放总量显著增大了133.21%(2020年),114.64%(2021年)。不同材料生物炭均可控制N2O排放,其中p H值最高的玉米秸秆类生物炭更能抑制稻田N2O排放。同时,干湿交替灌溉较淹灌显著增大了活性氮气体全球增温潜势,增幅近七成。无论哪种灌溉方式,施加生物炭材料均可有效抑制活性氮气体增温潜势,且抑制效果在北方寒区稻田至少可持续2季。(4)施炭首年,木屑和玉米秸秆生物炭降低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量10.38%、14.81%,导致略微减产,而稻壳炭提高了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实现增产;2021年,对比无生物炭处理,玉米秸秆、稻壳和木屑生物炭分别增产3.93%、10.30%和7.58%,主要由于生物炭添加显著增加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着生物炭老化,碱性逐渐减弱,吸附性能逐渐提升,施炭第二年均对水稻产量呈现正面效应,尤其稻壳生物炭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有促进干湿交替稻田增产的潜能。综上分析,稻田在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增施20 t?hm-2生物炭,经过首年的负激发效应后,逐渐凸显出长效正面作用,不仅可以节约灌溉水资源,有效控制氨挥发及氧化亚氮排放,而且还能提高植株氮素吸收和稻米产量,同时缓解活性氮气体带来的增温风险和环境代价,其中通过基于博弈论的赋权评价得出,AWD模式下稻壳生物炭综合效果最优,为实现水稻绿色高产、降低水稻生产系统水氮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其他文献
辉发河流域位于东北黑土区东南部,具有典型的东北黑土区土壤、地形、气候特征,流域内季节变化明显,年内土壤侵蚀差异显著,年际间土壤侵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连续性。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季节土壤侵蚀特征,选取辉发河流域西南部的吉兴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小流域内典型沟道集水区和吉兴水土保持监测场径流小区的观测,分析季节变化土壤侵蚀差异和坡-沟侵蚀关系,揭示土壤侵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与连续性。通过对流域内不同
学位
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是植被冠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参数,决定着作物植被光合、呼吸、蒸腾和碳循环等生态过程。为了利用温室葡萄叶面积指数准确、客观地掌握葡萄的生长动态信息,及时采取科学的温室葡萄生产修剪管理和水肥管理措施,针对目前基于表型监测信息进行叶面积指数反演领域中存在的实用性差、作物类型少、缺少全生育期的长期验证等问题,为了利用温室葡萄叶面积指数准确、客观地掌握葡萄的生
学位
针对东北水稻灌区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的现象,为降低水体富N等级和减少稻田氮肥施用量,本试验使用绿色吸附材料——生物炭,通过吸附富氮模拟溶液制备为氮负载生物炭,于2019年和2020年向土壤中施用定量氮负载生物炭开展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持续淹水灌溉(以字母“IF”表示)与干湿交替灌溉(以字母“IA”表示),副区为1个对照与4种不同量氮肥与氮负载生物炭配施处理,具体设置为常规施肥处理、
学位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唯一仍呈退化加重的农业生产区,目前呈持续恶化的发展态势。如不及时保护黑土资源,将直接导致耕地损毁,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因此,揭示黑土区坡面多种外营力相互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规律,明确黑土结构特征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黑土资源的迫切需求。选取克山农场坡长为1020 m的直型坡、凹型坡和凹-直复合型坡耕地,利用137Cs示踪技术和小波分析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坡面土
学位
辽宁地区的降水、蒸发等自然特征具有很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不同区域同一作物的灌溉管理也必然存在差异。为了掌握辽宁地区不同区域的干旱程度并获得不同区域的春玉米灌溉管理模式,基于辽宁地区24个典型气象站点1951~2018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利用R语言编程计算春玉米生育期内月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并利用Arc GIS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对辽宁地区进行干旱分区;同时利用Arc GIS克里金空间
学位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花生主要种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尽管花生具有抗旱和耐贫瘠能力,但干旱仍是制约花生生产的主要因素。近年来,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辽宁地区普遍推行。然而,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合理的氮肥投入不仅降低氮肥利用效率,还加剧了大气与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斜发沸石因具有阳离子交换及选择吸附等特性,可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提高氮肥利用率,在不同类型土壤和多
学位
辽宁作为我国花生生产相对集中的优势产区之一,在我国油料作物出口创汇中占有重要地位。花生是一种抗旱耐瘠的作物,但干旱和氮肥用量仍然是制约其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为缓解干旱对辽宁地区花生生产的限制,减少花生农田土壤氮肥流失,在该区域开展花生农田水氮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调亏灌溉技术在当地花生生产中发挥出显著的节水增产潜力。然而,目前有关调亏灌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花生生长特性及产量方面
学位
蒸腾失水是作物水分消耗的主要部分。奢侈蒸腾是超过植株生理代谢、营养运移、形成产量所必须的耗水之外的蒸腾水分。为了明确作物的蒸腾水分消耗规律和奢侈蒸腾调控理论,论文开展了水氮调控对日光温室青椒奢侈蒸腾影响的研究。在沈阳农业大学节能日光温室中开展了连续两年试验,共设置了3个不同的灌水上下限处理(W1:60%~70%;W2:70%~80%;W3:80%~90%),4个不同的氮素水平(N0:0 kg/hm
学位
AWD和缓释肥均能够对水稻源库转化效应进行调控,从而对水稻产量和品质产生影响,为探明缓释肥对AWD稻田水稻源库转化效应的调控作用并明确源库转化与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影响关系,本研究采用大田裂区试验,主区为两种灌溉模式(淹灌CF和干湿交替灌溉AWD);副区为不同氮肥管理方式(不施氮肥N0,常规施肥N1、缓释肥N2),设置5次重复,2组重复作为破坏区,通过对水稻株高、分蘖、干物质、植物样吸氮量、土壤铵、硝
学位
土壤耕作对作物生长有着直接影响,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玉米产量的一种有效方法。为了筛选出适合东北雨养区的耕作方式,本研究以耐密品种良玉99玉米为试验材料,开展了2020-2021年两年的田间试验,设置翻耕(PT)、免耕(NT)、旋耕(RT)和深松(ST)四种耕作方式,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玉米叶面积指数、玉米干物质积累量、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等的影响,综合评价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增产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