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SB反应器同步处理焦化废水和剩余污泥的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1370947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化废水中污染物质成分复杂,不但含有挥发酚、氰化物、硫氰化物、NH3-N等污染物,还含有吲哚、吡啶、喹啉等难降解的多环及杂环芳香族污染物,是一种典型的有毒、难生物降解的工业废水。焦化废水的处理一直是我国工业废水污染控制的一大难题。目前,国内多数企业采用A2/O及其改进工艺等活性污泥工艺处理焦化废水,这些工艺的生化处理出水难以满足日益提高的环保要求,同时还面临着占地面积大、运行成本高以及产生大量剩余污泥等问题。采用两级微氧膨胀颗粒污泥床(EGSB)反应器处理实际焦化废水,在无排泥条件下连续运行228d。考察了EGSB反应器对焦化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特性,并对焦化废水和剩余污泥的同步处理进行了研究。两级EGSB反应器接种实验室前期研究过程中用于处理焦化废水的颗粒污泥,使用实际焦化废水启动反应器。经过76d, 一级EGSB反应器(EGSBⅠ)的容积负荷(VLR)达到了4.04kgCOD/(m3.d),系统对COD的去除率稳定在80.0%以上,EGSB反应器底部小颗粒污泥增多,污泥由深黑色变为灰黑色,MLVSS/MLSS也有所提高,反应器启动成功。在反应器内温度为27.5~31.5℃左右、总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4h、液体上升流速(vup)为2.7m/h左右、反应器进水口处的DO浓度为0~0.01mg/L时,处理焦化废水的两级EGSB反应器能够长期高效稳定运行。两级EGSB反应器稳定运行后,系统能够去除97.7%的硫氰化物、88.3%的氰化物、75.9%的COD、94.1%的BOD5、82.1%的NH3-N、91.0%的NO3--N和75.0%的 TN,相应的平均出水浓度分别为5.9mg/L、0.07mg/L、178mg/L、16mg/L、7.4mg/L、6.0mg/L和31.2mg/L。系统对挥发酚的去除比较彻底,出水中没有检测到挥发酚。系统出水挥发酚、氰化物、BOD5和NH3-N浓度均小于《炼焦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6171-2012)中的直接排放限值。其中挥发酚、硫氰化物、氰化物、COD、N03--N和TN等主要是在EGSB Ⅰ内被去除的,而NH3-N主要是在二级EGSB反应器(EGSB Ⅱ)中被去除的。从紫外-可见光(UV-Vis)吸收光谱图分析可知,EGSB Ⅰ可以去除大部分多环和杂环芳香族化合物,但对苯衍生物的去除能力有限;废水经EGSB Ⅱ处理后,苯衍生物部分得到去除,部分发生开环氧化,转化为其它中间产物。整个运行期间,两级EGSB反应器内的MLSS分别为22.4~38.6g/L和20.9~30.4g/L,保持了较高的污泥浓度。两级EGSB反应器内的MLVSS/MLSS分别在0.356~0.489和0.344~0.434之间,虽然比其它生物处理工艺的污泥活性低,但对焦化废水中的污染物仍具有较高的去除率。EGSB Ⅰ污泥表观产率平均为O.O1kgMLVSS/kgCOD,处于较低水平。由于EGSB反应器的微氧状态、低污泥负荷、理论上无限长的污泥停留时间(SRT)以及发达的微生物生态链,使得两级微氧EGSB反应器在处理焦化废水时无剩余污泥排放是可行的,并从理论上证明了 EGSB反应器同步处理焦化废水和剩余污泥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寻淮洲,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红军‘嘴击将军”。他生于湖南侧阳县莲溪乡黄狮塘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5岁投笔从戎,16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8岁担任红军师长,ZI岁已是红军军团长。他参
期中考试结束了,李老师在批阅二年级(1)班某位小朋友做的选择题。小侦探们,你们看看,这位小朋友选得对吗?请把“锋、蜂、峰”填到合适的括号里。蜜(峰)山(锋)(蜂)利好多的“f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南宁市西乡塘区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开展“八桂先锋行
本文介绍了风光高压变频器在建龙集团炼铁厂烧结脱硫增压风机中的应用情况,现场运行情况表明,采用高压变频器对烧结脱硫增压风机进行调速节能,节能效果是明显的
期刊
研制了基于物联网和Web技术的智慧温室实时监控系统,该系统以PLC控制器为控制核心,对温室内的大气温度、湿度、光照度和土壤温度、湿度等生产要素的实时信息进行监控,通过对
日前,深圳市英威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报审通过,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标志着英威腾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提高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期刊
介绍了高档数控机床工作台、刀具伺服等关键传动部件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滚珠丝杠的工作行为建模与控制方法、电机直接驱动关键技术、宏微结合驱动与传动新技术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