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豫北地区自然灾害研究(1368-1840)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各种救荒书、荒政书层出不穷,灾害史、荒政史研究也就格外受到学术界关注。鉴于灾害与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生态等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灾害史、荒政史研究兼具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明清时期豫北灾害概况和原因,探讨了灾害的影响和人们对灾害的应对,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创新价值,而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明清时期豫北地区自然灾害概况。通过检阅大量分散的资料,统计出灾害发生的年份数及其频率,分析了灾害的特点:明清时期豫北地区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常常一年多灾;多种自然灾害相互交错,其中水旱灾害是最主要的灾害类型,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第二部分,明清时期豫北地区自然灾害的主要成因。豫北的灾害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方面:明清时期宇宙环境的变化是灾害频繁不可忽略的因子;平坦而又坡洼相间的地形和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使本区水旱频发;春季多风的气候特点,会导致风灾,更易引发风沙灾害;黄河长期泛溢留下的沙丘沙地,为风沙灾害提供了丰富的沙源;水旱的频繁、较低的海拔、麦子等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使蝗灾成为本区第三大灾害。社会因素方面:长期的开发及人口增长导致的过度垦殖、不合理利用滩地导致的生态破坏,加剧了水旱的频发;水利的失修与仓谷储备的不足,大大降低了本区的抗灾能力。第三部分,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豫北的灾害承受力十分低下,灾害的频繁发生,造成巨大的破坏,不仅直接导致人口死亡、农作物减产绝收、房屋倒塌、牲畜死亡,还引起瘟疫、物价上涨、土地高度集中等问题,地方社会治安状况恶化,乡民之间、村落之间围绕排水、取水等问题引起的纠纷也日益增多,严重恶化了豫北地区农村社会生态环境。第四部分,灾害应对:官民救济与民间信仰。明清时,官府有包括蠲免、停征、缓征、带征、借贷、赈钱、赈粮、煮粥、仓储建设、兴修水利等在内的一套完整救荒,防灾体系,虽然效果不佳,但也不无作用。义民的助赈是官方赈济的补充;农民也通过对作物的选种和灾后补种,来降低灾害风险和危害程度。灾害频发导致本区神灵信仰特别发达,各种禳灾的神灵如八腊、刘猛将军、五龙王、黑龙王、白龙王、金龙四大王、黄大王、党将军、河渎(伯)、关帝、城隍等等,都得到百姓的血食奉祀。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爨桐集》是泰州学派重要人物之一何心隐流传下来的唯一著作,最初在江西和湖北两地以不同版本单独流传,直至近代才由容肇祖先生整理校订,合二为一。《爨桐集》内容比较复杂,可分
自耕农,作为小农的主体,近代以来其数量及其所占土地比例的变迁,亦成为社会与经济兴衰进退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区域河北省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大量实录、方志、
新中国成立初,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中国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私营企业内的劳资关系,不仅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之一,而且是发挥劳资生产积极性的
本文主要以庆历八年黄河在商胡决口为线索,论述北宋采取相应的赈济救助措施以及顺利完成救灾工作的因素;从灾害角度分析北宋社会控制的途径及其效果,分析北宋社会在灾荒年间能够
选用良种宜选用“甜脆绿6号”、“春光2号”、“戴多星”等品种,1亩用种50~70克。环境要求喜温不耐寒,最适宜生长温度白天为25~30℃,夜间15~18℃;喜湿怕涝,要求土层深厚,氮、磷
鸡西油画作品展于2013年12月6号在鸡西市教育美术馆开展。这次画展,共展出四十多位画家创作和写生的油画作品132幅。这些画家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坚持社会主义创作道路,倡行写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军事上采取不抵抗政策,在外交上依赖国联,希望借助国际的力量制止日本侵略,收复失地。9月21日,中国驻国联代表施肇基向国联行政院提出中国的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