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刚石具有优异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高硬度和极佳的化学稳定性使得金刚石的加工和抛光非常困难,尽管近年来激光抛光金刚石的技术逐渐成熟,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此外,作为目前主流的制膜技术,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与碳材料制备的结合方面,国内外相关报道依然较少。基于此,本论文以准分子激光为技术手段,通过LP(laser polishing)和PLD(pulsed laser deposition)工艺,探索激光与固态碳、气相碳的相互作用时的现象,对工艺过程中所形成的气相碳和固态碳进行表征,分析其中的机理,探讨准分子激光在上述工艺中的应用。 实验发现,248nm紫外低频脉冲激光辐刻单晶金刚石的机理以光化学作用为主,热效应较小。激光对金刚石的辐刻速率受激光脉冲频率影响显著,且存在一个频率阈值,低于该阈值时辐刻速率随脉冲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高于该阈值时则不再明显变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等离子体的存在,当脉冲频率大于等离子体的复合频率时,激光能量会被阻挡,从而辐刻速率几乎不再增加。此外,在辐刻产生的等离子体中,出现C1、C2和C3三种激元,其中以C3为主,且其复合频率小于C1、C2两种。对于多晶金刚石,激光辐刻后产生了较多的石墨相,表明晶界的存在引起金刚石对脉冲激光的吸收增强,导致热效应增大,进而启动了激光与多晶金刚石表面的石墨化及石墨升华去除机制。此外,实验还发现在空气中对多晶金刚石进行抛光,其抛光速率要高于真空中,但表面质量较差。通过激光预抛光后的金刚石,再结合机械抛光,可以大大提升抛光效率,并提高抛光质量。最后,采用248nm,单脉冲能量500~700mJ,频率1~10Hz的紫外脉冲激光辐刻单晶金刚石,并在距离0.8cm~1.2cm的(100)单晶硅或(400)单晶金刚石上沉积,获得了不同的凝聚相。根据形貌将其分为三类:团簇状、晶胞状和碎片状。同时,归纳了它们的形成条件:沉积距离过远(1cm以上),或脉冲频率1Hz,脉冲能量600mJ以下时,等离子体到达基底时能量不足,只能形成碎片状的无定形碳;当沉积距离在0.8~1cm,脉冲能量600mJ以上,脉冲频率1Hz以上5Hz以下时,凝聚相呈现晶胞状;同样的沉积距离和脉冲能量,当脉冲频率达到5Hz及以上,则凝聚相形态为团簇状。此外,还对衬底进行了激光加热或液氮冷却,发现温度也是影响凝聚相的一个重要因素,且与理论模拟的结果趋于一致,即温度越高,粒子的扩散速率也越高,越容易形成晶胞状结构,且表面区域均匀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