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患者心脏的电学重构和机械重构效应,并且比较不同病因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差别。方法:入选病例为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在天津市胸科医院因心力衰竭而住院行CRT治疗的50例患者,其中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39例,缺血性心肌病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合并束支传导阻滞且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的Ⅰ类适应证。对其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电学重构指标、机械重构指标及常规指标检测并随访其长期的生存率。电学重构指标包括心电图P波Ⅰ、间期、PR间期、起搏QRS间期、自身QRS间期、校正QT间期值(QTc)及QT离散度(QTd);机械重构指标包括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前后径(LAD)、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肺动脉压(PAP)、室间机械延迟(IVMD)、左室间隔与后壁运动延迟(SPWMD);常规指标脑钠肽(BNP)检测及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同时将患者总体分为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组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分别对不同病因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进行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指标检测,以评价不同病因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短期及长期疗效的差别。结果:50例心力衰竭患者均成功完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2.04±1.21年,随访过程中共10例患者死亡,其中7例患者死于终末期心力衰竭,3例患者为心源性猝死。50例患者在CRT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结果与术前相比,电学重构指标P波间期、PR间期及QTc值较术前无明显改变,起搏QRS间期较术前明显缩短,而自身QRS间期较术前无明显变化,QTd较术前明显改善;机械重构指标LAD、LVESV、LVEF、LVEDD、PAP、IVMD、 SPWMD及常规指标BNP、NYHA心功能分级等各项指标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时均较术前有所改善。心脏超声以CRT治疗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较术前减小≥15%为评价治疗有效标准,有效率达到64%(32/50);临床症状以纽约心功能分级改善至少1级或以上为评价治疗有效标准,有效率达到68%(34/50)。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和缺血性心肌病组术后1个月时各项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但术后6个月时两组指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缺血性心肌病组的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效应明显低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同时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有显著性差异,非缺血性心肌病组长期生存率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结论:CRT植入术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心室间的电学传导、逆转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机械重构,使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得以改善。非缺血性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两组患者在接受CRT治疗后短期临床效果相类似,但长期随访临床效果有显著性差异,非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CRT术后的电学重构及机械重构效应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非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行CRT术的有效率亦明显好于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