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锋动物书写的生态文化观照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zh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的物质水平和生活方式体现了文明的优越性,“征服自然”的代价是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失衡状态,人类为提高生活质量所进行的各项活动日益显现出强大的制约作用,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生态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人文学者们试图从伦理学、哲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人文研究领域挖掘生态危机的根源,力求从形而上的层面找出解决的途径和有效方法,从交叉学科的多视角进行生态反思。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文学研究者首先将生态视角引入文学研究领域,尝试文学的生态学思考,这种新的批评方法被定名为“生态批评”。生态批评诞生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年代,体现了文学研究领域内生态意识的觉醒和提升,是文学研究领域对生态危机事实所做出的积极回应。 本文选取这一跨文化的研究视域和评论角度对土家族作家李传锋的动物小说进行多视角解读,以此搭建文章的理论框架,辅以细读法对具体篇目的剖析,力求从新的批评视野观照李传锋动物小说创作。此前李传锋动物小说的研究多从写作手法、形象塑造、艺术特征、思想内涵等传统评论角度着手,也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生态学的文本解读,但尚未全面深入地展开。本文由追溯李传锋生态意识切入所选择的理论视角,并从生态伦理学、生态民俗学、生态美学等方面分别展开论述,体会作家动物小说创作中“尊重自然万物生命”的生态伦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学期待,及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生态观照。并联系作家的少数民族身份,探究民族背景、民族情感、民族文化对作家潜移默化的影响。 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由李传锋动物小说的整体梳理,追溯其生态意识的生发和嬗变历程,借助生态学术语“童年生境”和“生态位”对李传锋生态意识成因作探究,从创作主题的深化、创作手法的运用等方面探究其生态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第二、三、四章借鉴学术界已有的生态文化研究方法和成果,结合自己阅读思考作家作品的体悟,补充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运用生态伦理学、生态民俗学、生态美学等生态学的分支理论,对李传锋动物小说进行生态学解读。
其他文献
0627239一种低成本的远程数据采集监控方案〔刊,中〕/王洋//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6,25(6).—69-71(G)本文介绍了一种由MODEM和数据采集仪表构成的低成本的远程数据采集和监
一、基本流程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3.再读理解,选点突破。4.品读感悟,注重积累。5.探究拓展,学以致用。二、要点提示(一)模式背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
麻黄(Ephedra distachya)别名川麻黄、海麻黄、麻黄草、草麻黄、节骨草,麻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草麻黄、木贼麻黄、矮麻黄、中间麻黄等种类,主要分布在吉林、内蒙、山西、
本文试着从宏观方面入手,对李善注释《文选》的体例、方法、内容、价值和不足之处这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也兼及萧统及《文选》之编纂和李善及《文选》之
在多重原因的影响之下,现代文学观念经历了几次较大的转变。每一次文学观念的改变,都会给丁玲研究带来新的变化。所以,以丁玲研究为切入点,可以窥视到现代文学观念的流变轨迹及其
1937至1952年,海派作家赴港不是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战争与政治遽变,促就了文学的变迁与突围。移植,会发生断裂,也会促成生发。本文以海派文学与香港发生关联后的常与变为
李昂无疑是台湾文坛中颇具开拓精神的女作家。1968年,她凭借《花季》走入文坛,因其创作的连续性,且硕果累累,因此,备受大陆读者和评论界认可。与同时代其他女作家相比,李昂创作的不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开发开放源码的楼宇监察系统,该系统适用于住宅、公司及大学校园等。该系统由硬件及软件两部分构成。硬件方面,总共有16台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摄像机,连接到1台
从 20世纪 70年代开始,发现在海洋底质中保存着大量的甲烷水合物。我们注意到,气水合物是冻结了的甲烷与水的混合物,在相对较高的压力和低温条件下由甲烷分子进入水分子的“笼架
比喻是汉语中历史悠久且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种修辞格,关于比喻的研究已有非常丰富的成果。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学者钱钟书,其学术论著在比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