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及有效处理跨行政区公共事务,中国行政区划发生了频繁的变动,包括地市合并、整县改市、撤市设区、乡镇合并等。其中,有的行政区划调整相对比较成功,而有的行政区划调整走向失败。中国行政区划频繁变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有的行政区划合并取得成功,而有的行政区划合并失败了?面对这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需要理论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以解释中国行政区划变革的现象。本文基于奥斯特罗姆开发的制度分析与发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行动者的选择性收益理论,认为其是中国行政区划合并的真正动因。在不完善的制度框架下,政府官员成为主要的行动者,其追求自身的选择性利益很容易诱致区域发展中生产效率与分配效率的失衡,这种失衡是导致行政区划合并失败的根源所在。第一章概述了研究的基本背景、核心问题,并对相关理论文献进行了整理和评述,说明了研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 第二章,作者回顾了中国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概括行政区划历史变迁中呈现的基本特点,并简要概述了近六十年我国地级政区、县级和乡镇行政区划的主要变化。然后,通过与外国行政区划的比较,概括了自发式和组织型两种行政区划模式,指出中国行政区划是组织型区划模式,与国外的自发式行政区划模式相比,其在区划结构、设市模式、城乡管理和调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传统的行政区划合并原因认为合并有利于产生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外溢内部化、政府结构简化、消除区域不平等,概括而言就是促进公共利益。在第三章,作者指出这种传统的解释模式是不充分的,行政区划合并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行动者的选择性收益,包括经济收入、政治地位和社会声誉。行动者(主要是政府官员)的选择性收益推动着行政区划合并,加之由于相关行政区划法律和程序的缺陷,公众无法参与合并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导致合并虽然提高一定的生产效率,但降低了分配效率,最终影响了行政区划合并的效果。 在第四章,概述了我国市-县体制的变化过程,并评估了市管县领导体制的绩效。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杭州-萧山撤市设区和台州-黄岩撤市设区两个案例的深入研究,实证分析了行政区划合并的真正动因,并比较两地行政区划合并的不同效果,揭示了行政区划合并成败的关键所在。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验证了第三章提出的理论命题和模型。 第五章,通过介绍和分析区域治理的理论成果和国外经验,阐明我国的行政区划合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跨行政区公共事务和经济发展问题,也不可能彻底消除行政区和经济区之间的特殊矛盾。在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跨行政区公共事务的做法和经验基础上,指出我国未来发展战略选择应该从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走向区域治理模式。 最后,总结了研究的基本结论、政策含义、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