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东地区西周时期作为周王朝的“东土”,历史地位十分重要。但在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后,发现前人的研究多侧重历史文献和文字材料,考古学的研究相对薄弱。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立足考古材料,同时结合金文和文献,主要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其一,在分区的基础上,结合陶器和铜器两方面的材料,对鲁南、鲁北、鲁东南和胶东半岛四个地区分别进行分期和年代判断。除鲁东南缺乏西周前期的材料外,其他三个区域均与已知其他地区两周时期最细的分期结果相同。然后,将四个区域不同期段间的年代关系进行了对应,将山东地区西周时期和春秋初年的遗存统一划分为四期7段,首次完整的建立了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分期编年。 其二,运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分阶段总结鲁南、鲁北、鲁东南和胶东半岛四个区域在不同阶段的文化因素组成和所占比例,并对比了各文化因素在不同阶段的变化。然后,从横、纵两个方向对比各区域在相同阶段的文化因素差别和不同阶段的文化因素变迁。最终,在对山东地区分期、编年利文化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整个山东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谱系。 其三,立足考古材料,在分析不同遗存考古学文化特征异同的基础上,结合金文和文献分析相关遗存的性质,得出了前掌大墓地的年代整体已进入西周,上限不过商周之际,其是商末投靠周王朝的“史”氏望族在周初受到册封的所在;陈庄遗址在西周前期是周公翦灭堃、薄姑之后,将太公庶子封于此地坚守的边防要地,在西周后期齐国内部政局动荡时,因其地近薄姑,成为再次委任重臣的驻防之地;西周后期金文中的“己”、“(真)”为文献记载中的纪国,其主要活跃在莱阳至烟台一线,与其相邻的归城遗址为莱国所在,两国上层贵族均接受周王朝统治,但下层以及土著贵族同样本地因素浓厚等认识。此外,在考证诸类遗址性质的基础上还讨论了东土古国的疆邑以及之间的关系等。 其四,在山东地区西周时期文化谱系建立的基础上,结合遗存性质方面的新认识,讨论了东土的历史格局。认识到在二里岗上层时期,商文化开始对东土进行经略。商代晚期,重点控制鲁北地区,以保证王朝盐业的及时供给。而鲁南地区在殷墟四期已不再属商王朝控制,鲁东南则是土著文化分布区。但是在进入西周后,历史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周文化因素迅速进入鲁南地区,分封了一批姬姓封国,并册封了“史”氏方国。其后,在周公东征后开始占领鲁北地区,齐国被分封于此重点经营该地区。最后在康昭时期周王朝在对夷人不断征伐后,周文化最终跨过潍河浸入了胶东半岛,分封于此的封国开始接受周王朝的统治。而在西周后期,东土的历史格局再次发生变化。随着周王朝的强大,周文化因素开始成为东土的主导因素。鲁南已主要为鲁、滕这样的姬姓封国所控制,鲁北的齐国疆界大大扩大,已能控制渤海沿岸甚至莱州湾的盐业生产,而胶东半岛的莱国、纪国也都直接受周王朝控制,鲁东南更是出现了许多周文化因素为主导的遗存。至此,周文化统治的历史格局在东土形成。 其五,在分析商周历史格局变化的基础上,讨论了山东地区的商周分界问题。提出山东地区的商周分界问题应分区域探讨。在鲁南地区和胶东半岛可以以联裆鬲、周式簋、铜易、銮铃、毁兵现象等为代表的周文化因素以及肥袋足鬲和三角厚唇簋为代表的商文化囚素的出现作为相关遗址及单位的年代进入西周的标志;鲁北内陆地区除与鲁南地区相同的界标外,还可以乳状长袋足素面鬲、矮圈足素面簋等为代表的珍珠门夷文化因素的出现作为商周分界的另一个标准。 其六,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对比南土、北土的诸封国后,对东土的历史地位做出了重新定义。认识到周王朝之所以在周初即将“三公”中最重要的两个分封于东土,是因为此时期东土形势最为严峻,情况最为复杂,地位最为重要。所以,周代的东土是周王朝最重要的控制区域,其经济和战略意义在周代都十分紧要,地位也高于其他封国。同时,还讨论了两周时期中央王朝对于东土的统治模式。通过王朝和地方间政治、军事等关系的分析,认识到周王朝对于东土诸国有着直接控制和给予充分的自主统治权两种相互结合的统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