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乳铁蛋白作为母乳中的一种重要营养成分,特别是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已成为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的首选营养来源。此前,消费者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品质需求的逐步提升,市场消费趋势更加趋向于中高端产品,而中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核心是使用优质奶源和诸如乳铁蛋白、益生菌、DHA、ARA等功能性成分。因此,众多国际一线乳业品牌,已就添加乳铁蛋白来提升奶粉品质达成共识。因此,本课题基于乳铁蛋白特异性核酸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铁蛋白作为母乳中的一种重要营养成分,特别是作为营养强化剂添加于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已成为无法母乳喂养的婴儿的首选营养来源。此前,消费者对婴幼儿配方奶粉品质需求的逐步提升,市场消费趋势更加趋向于中高端产品,而中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核心是使用优质奶源和诸如乳铁蛋白、益生菌、DHA、ARA等功能性成分。因此,众多国际一线乳业品牌,已就添加乳铁蛋白来提升奶粉品质达成共识。因此,本课题基于乳铁蛋白特异性核酸适配体和不同的信号转导方式,建立了三种新型的乳铁蛋白快速检测方法。1、基于核酸适配体的胶体金比色传感器的建立。以无任何标记的核酸适配体为识别元件,胶体金作为信号分子,以胶体金在盐溶液中的聚集和分散状态下的颜色变化,及胶体金在620 nm与520 nm处的紫外可见吸光度比值变化实现乳铁蛋白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该方法特异性良好,线性范围为5-75 n M,检出限为3.6n M,在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回收率在87.9%~111.8%之间,但该方法检测范围较窄。2、基于核酸适配体的无标记荧光传感器的建立。为避免比色法的缺陷,我们选择简便灵敏的荧光检测方法,采用DNA结构选择性嵌入染料设计简洁、通用的无标记型荧光传感器。以无标记的核酸适配体作为识别元件,同时适配体又与DNA结构选择性嵌入染料结合作为荧光探针,利用染料嵌入适配体小沟区域的数量变化产生的荧光信号变化实现乳铁蛋白的定量分析。首先研究了传统的Pico Green染料嵌入双链DNA的荧光传感策略,在最适条件下的检测范围为300-1500 n M,检出限为205 n M,经比较该策略不足以满足检测需求。鉴于该染料既能与双链DNA相互作用,也能与单链DNA相互作用,研究了Pico Green染料嵌入单链DNA的荧光传感策略。在最佳条件下检测范围为20-500 n M,检出限为3 n M,特异性良好。且基于Pico Green染料嵌入单链DNA的荧光传感策略操作更简便、检测时间更短,准确度和灵敏度较高,在实际样品中的回收率在98.2%-105.1%之间。最终,通过替换其他目标物及其适配体和另一种荧光染料,验证了基于DNA结构选择性嵌入染料与单链DNA核酸适配体的荧光传感策略是一种通用、简洁、高效、低成本的传感策略。3、基于核酸适配体和CRISPR/Cas12a的荧光传感器的建立。为进一步提升检测性能,引入了具有反式切割活性的CRISPR/Cas12a信号放大系统设计荧光传感器。在该策略中,乳铁蛋白核酸适配体既是靶标识别元件,又是CRISPR/Cas12a反式切割活性的激活剂,被激活的Cas12a无限切割附近任意非特异性荧光报告分子(两端分别标记荧光团和淬灭剂)导致荧光信号改变,从而实现乳铁蛋白的定量检测。该策略的线性范围为100-750 n M,检出限为53.4 n M,虽扩大了检测范围,但灵敏度较低,且检测成本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标准》GB14880-2012规定婴幼儿食品乳铁蛋白的最大使用量为100 mg/100 g,据调查统计市售国产品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乳铁蛋白含量普遍在30-100 mg/100 g,均符合国家规定添加限量标准。经计算,三种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在150-500 n M即可实现检测。通过对比以上三种方法的检测范围及其他检测性能,基于Pico Green染料嵌入单链DNA的无标记荧光传感器效果最佳,且是一种通用、简洁、高效、低成本的传感策略。
其他文献
保加利亚乳杆菌是发酵乳中核心发酵菌株,其冻干粉发酵剂是工业化应用的主要形式。然而冻干过程会造成菌体损伤,降低菌株存活率和发酵活力,使发酵剂发酵性能下降。研究表明,冻干发酵剂制备过程中,培养基的氮源是关联菌株耐冻干能力的重要因素,但氮源对保加利亚乳杆菌冻干菌粉发酵活力的影响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针对保加利亚乳杆菌B61-3,分析氮源对菌株冻干耐受和冻干粉发酵活力的影响,探究氮源对菌株发酵活力影响的机制
馒头,是中国人的主要主食;小米是中国传统的粮食作物,其具有较高的高营养价值。在馒头配方中添加小米粉,可以提高馒头的营养价值。在小米馒头制作中,影响馒头感官品质的核心要素为发酵。因此,探究发酵剂对加工过程中小米馒头的品质形成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小米粉与面粉制备的混合粉为原料,对其进行基本营养成分、糊化特性等测定,确定原料的最优配比。在此基础上再将四种不同发酵剂酵母、老面、复配乳酸菌、酒曲分别与原
以GPT-4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裹挟着信息流、物质流和能量流,粗暴地嵌入教育生态系统,引发不同要素间的“连锁性反应”。面对这一不确定性教育事件,依据生态学理论系统分析GPT作用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活动和教育环境等要素的机理。研究发现,人类外脑和人类内脑构成的复合脑相当于一个楔子,教育系统的不同要素围绕它产生多维多向的联系。同时,GPT的嵌入在初始、顺应、调和及稳定阶段呈现出同位竞争、多元替
浓香型白酒是我国白酒基本香型之一,其大曲中具有特殊的微生物区系,对其中微生物的研究有利于浓香型白酒风味及质量的控制。本研究采集自河北某浓香型白酒企业的3d-90d浓香型白酒大曲样品,筛选出优质的酵母菌菌株,利用分离的酵母菌进行复合菌液的制备,分析复合菌液的中酵母菌添加量的最佳配比,实用于强化大曲的制备,并对强化大曲中挥发性成分分析,此外对酵母菌冻干保护工艺进行优化,检测冻干粉的储藏性能及发酵性能,
重金属污染一直是食品安全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实验室常用的的食品中重金属检测方法是以质谱和原子光谱技术为主的液体进样检测方法,这些方法通常都存才前处理复杂,操作步骤繁琐,且硝酸、过氧化氢等化学试剂的使用量较大,因此无法用于食品的快速检测。基于以上问题,本实验研究为满足食品中重金属快速检测需求,基于单波长激发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建立了食品中多种元素固体进样的快速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
黑米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但大部分为不溶性膳食纤维,限制了黑米资源的利用。为提升其综合利用率,促进黑米相关产品的开发,本文通过粗糙脉孢菌对黑米进行发酵改性处理,探究其改性工艺,目的是提高黑米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比较未发酵改性黑米膳食纤维与发酵改性黑米膳食纤维的结构特性及体外功能特性,并通过动物试验评价发酵改性黑米膳食纤维的降胆固醇功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开发出发酵改性黑米膳食纤维咀嚼片。研究结
硅酮类瘢痕修复产品的保湿性测定,通常是采用称重法(杯式法),但该方法通常只针对敷贴类产品,不适用凝胶状的硅酮产品。文章提出一种新的测试方法:模拟硅凝胶成膜并利用已经广泛使用的杯式法测试硅凝胶的保湿性能(简称模拟成膜法)。同时,对8种市售的硅凝胶进行保湿性的测定。结果表明,8种市售的硅凝胶的保湿性大多数保持80%以上,具有较良好的保湿效果。
黑小麦因其高营养价值,成为一类重要的黑色食品资源,备受关注。黑小麦麦麸作为黑小麦加工的主要副产物,含有黑小麦中大部分营养种类成分,但因其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高、易氧化变质、加工适宜性和适口性差等因素限制了麦麸在食品中的应用,造成资源浪费。如何对麦麸进行改性以减弱或消除其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成为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点。蒸汽爆破(steam explosion,SE)作为最有前途的生物质资源
小米糠作为谷子加工过程中的副产物,因其脂肪含量较高容易酸败变质,价格低廉,多被用作饲料,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提高小米糠的综合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小米糠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强小米糠的营养价值,本课题通过优化脱脂工艺制得脱脂小米糠,通过超微粉碎酶解改性提高小米糠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并将其应用于小米糠饼干研制中。(1)超声波辅助乙醇脱脂工艺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小米糠脱脂工艺,并分析小米糠脱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