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研究——基于利率市场化视角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经济增速趋缓,加之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我国以出口和投资为主要方式的经济运行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出口下滑,内需不足”情况深入加剧。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将更加复杂,经营难度将逐步加大,传统的经营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经济转型的要求。特别是作为深化金融改革重要内容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攻坚”实施阶段,这会对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业务的利差收入获取稳定利润的经营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改革问题。
  本文首先在“文献综述”系统性地回顾了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相关理论以及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影响的相关文献。本章为后文的论述和分析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我们发现关于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主要观点停留在如何通过改革增加银行收入,对该问题缺乏系统性和较为深入的研究。
  接下来本文全面回顾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迁,从主要的财务指标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从数据中探寻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经营模式形成原因,并总结了银行当前面临的问题。从工、农、中、建、招等13家上市银行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指标变动基本体现出“规模效应”,且经营仍专注于传统银行业务,利息收入占比较大。然而,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各个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在不断降低。这说明银行自身在不断尝试业务创新,调整业务结构。这一方面是因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波动上下限范围扩大导致银行间价格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另一方面,是银行为了顺应市场竞争也着手业务结构调整,即开始大力发展一些表外业务以推进银行经营模式的改革。虽然在同业竞争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压力下,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开始涉足多元化的业务领域,呈现出综合化经营的发展势头,但是还远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模式、风险控制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仍然需主动改革以促发展。但是改革应该如何推进?改革进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理解利率市场化和银行经营模式改革之间的关系?
  然后本文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国际经验的启发”一章中比较和分析了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和智利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历程、经验和教训,重点探讨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演变问题。希望通过上述国家的历史经验教训探寻启示、提供思路和视角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各国的经验中看到,银行经营模式的演变(尤其是从分业经营向综合化经营转变)与利率市场化是息息相关的。然而,各个国家这两种改革的先后顺序不同,改革策略不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改革效果也各有差异。那么,为了分析这样的差异性,辨别其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我们基于制度变革的相关理论,提出应在动态发展中辨证的分析利率市场化同银行经营模式改革的关系,并指出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各项政策推出之后,市场主体在逐利动机下的反应是什么。因此,我们为了能做出有明确导向性的政策建议,就必须要分析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银行的经营情况会受到怎样的影响,银行要怎样做才能保持盈利水平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上述观点指导下本文首先结合我国当前的情况分析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并且总结中国已经走过的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的历程及其经验。然后,本章从银行收益、行业竞争、金融脱媒、资本约束、风险管理等因素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市场经济改革大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改革的需要越发迫切,同时也烙上了中国特色市场化改革的烙印。
  为了进一步验证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本文展开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为了便于实证研究,从业务角度,界定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即从传统的信贷业务向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国际业务转变。在实证分析之前,本文构建了垄断影响模型,提出利率市场化会打破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垄断地位,导致其利差收入下降,必然要求其向非利差收入模式转变。紧接着,本文构建了贷款利率市场化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影响模型,论证了利率市场化会使得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市场垄断性下降,存贷款单位营运成本上升等会导致商业银行利差收入下降的不利影响,为了应对这些诸多不利因素,商业银行也必然要求向非利息收入模式转变。基于理论模型分析,本文构建了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检验其结论的正确性。解释变量:一是以2007年SHIBOR市场正式对外公布并正式运行,短期市场利率市场化为标志,设置虚拟变量,以刻画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二是以参考Ben Naceur and Omran(2011)做法,采用金融自由指标来度量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从侧面也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程度。被解释变量:基于前文关于经营模式转变的界定,本文界定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之比作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替代变量。从模型回归结果来看,利率市场化及其金融不断自由化会导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之比上升,即之间呈现出正相关性,这说明利率市场化及其金融自由化提高了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即商业银行正脱离传统存贷款业务模式,更多的是转向非利息收入业务经营模式。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入到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思路的讨论,主要是对国际化经营和综合化经营这两种改革方向的辨析。这一部分分别总结并比较综合化及国际化经营模式这两种改革战略的理论基础,对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意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可供选择的对策。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两种思路——综合化和国际化经营共同体现了金融业发展背后的逻辑,即金融是为经济运行服务的,金融形态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变迁而变化的。因此,从根本上说,这两种改革思路的提出,是由我国经济发展和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变动所决定的。而利率市场化则是银行外部市场环境的改变对银行所形成的一种压力,而且利率市场化本身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对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产生了新的需求的结果。
  从而本文认为,这两种改革都有助于解决利率市场化给银行收益带来的挑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综合化是扩大收入的业务种类,国际化是扩大收入来源的范围”。这两种改革之所以能解决利率市场化给银行带来的压力是因为这两种改革的本质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这和利率市场化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连同这两种改革塑造了新的经济-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系。因此,该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解决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增收的问题,而是一个塑造新型金融生态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正确理解当前改革的发展方向,也才能提出思路更开阔、眼光更长远的政策建议。
  从该观点出发,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改革并不是银行单方面的任务,也不是只涉及到银行业务的变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第四章国际经验的比较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稳定的货币政策是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经营模式可持续改革的重要因素。同时,经营业务的改变还必须重视监管对相关风险的控制以及市场对新业务的反应。同时,根据银行盈利模式的差异性,结合对银行经营模式改革思路的辨析,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银行的差异化建议,以及政府在推动和引导这一过程中可采取的差异化手段及措施。
  因此,本文最后提出了一个系统性操作层面的政策建议体系,包括三个部分:经营模式改革、利率风险控制和宏观政策及管理部门的差异化引导建议。在经营模式改革的建议中,本文强调银行改革必须要基于现有优势,并对本土-海外结合、传统业务-新型业务结合,以及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一些资产管理业务提出了相关建议。在风险控制方面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利率风险,提出了通过构建信息中心,利用信息技术和金融产品进行“主动防御”的思路。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期刊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会议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