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不同阶段发生无复流的临床意义及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观察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w624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不同阶段发生无复流的临床意义背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恢复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冠状动脉前向血流的最有效策略之一。然而,随之而来的无复流(No-reflow,NR)现象,降低了PCI的疗效以及给患者带来不良的临床预后,当前已经引起临床介入医师的广泛重视。对发生NR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可以筛选出高危病人;进一步对发生在直接PCI的不同阶段(包括支架植入术后阶段和发生在球囊预扩张后至支架植入前的阶段)的NR患者临床特征的分析,可以为心血管介入医师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临床信息。然而,在PCI术中不同阶段的发生NR的临床意义尚未见相关研究与报道。我们的研究分析比较NR发生在直接PCI的两个阶段(支架植入术后阶段和发生在球囊预扩张后至支架植入前的阶段)的AMI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特征,随访上述两个阶段各自的临床预后,并探讨早期阶段无复流发生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接受直接PCI的420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其中63例(15%)患者发生NR构成我们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在直接PCI期间发生无复流的时间不同分为早期NR组和随后NR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和血管造影结果。运用Logistic多变量逐步回归分析确定早期NR的预测因素,并分析两组PCI术后长期的临床结果。应用SPASS17.0统计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直接PCI期间63例无复流中,早期NR组28例,随后NR组35例。两组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异(53.6%vs 37.1%,P=0.192)。通过与随后NR组的基线特征比较,我们发现早期NR组有更高的糖尿病的比例(42.9%vs20%)、更低的入院时SBP(102.2±8.3mm Hg vs 110.5±7.6mm Hg)、更高的Killip分级III级比例(71.4%vs45.7%)和更长的再灌注时间(7.1±2.3 h vs 5.88±2.2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造影特征比较,两组初始TIMI血流0/1百分比(64.3%vs37.1%)、目标病变长度(31.4±13.6mm vs13.6±17.3mm)及血栓积分≥4(67.9%vs 42.9%)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均<0.05)。多重Logist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入院时SBP<100mm Hg(OR=4.580;95%可信区间1.385-15.150;P=0.0130)、再灌注时间≥6 h(OR=4.978;95%可信区间1.468-16.882;P=0.010)和血栓评分≥4(OR=2.708;95%可信区间0.833-8.799;P=0.008)是早期N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1年的随访期间,早期的NR组出现心源性死亡6例和由于出血并发症与严重肾功能衰竭所致的非心源性死亡2例,导致全因死亡率28.6%(n=8),随后NR组的全因死亡率为5.7%(心源性死亡2例)。与随后NR组比较,早期NR组心源性死亡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比5.7%,P=0.063)。早期NR组的全因死亡率和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随后NR组(分别为28.6%vs 5.7%、35.7%vs 14.3%,P均<0.05)。上述两组分别与基线比较,在1年随访结束时LVEF减少(42.5±4.7mm vs 48.6±3.7mm,48.6±3.7mm vs 50.2±2.9mm,P均<0.001),LVEDD增加(56.0±4.0mm vs 49.6±2.8mm,49.6±2.8mm vs 48.3±3.7mm,P均<0.001)。此外,在1年随访结束时,早期NR组LVEF明显低于随后NR组(42.5±4.7 vs 47.8±3.5,P<0.001),而LVEDD显著高于随后NR组(56.0±4.0 vs51.5±4.7,P<0.001)。结论:AMI直接PCI患者早期NR组有更严重的基线临床和血管造影特点以及更差的长期预后。第二部分直接PCI患者术前强化他汀治疗的临床观察目的:强化他汀药物治疗能否改善直接PCI患者术中无复流现象当前临床上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我们的研究进一步验证直接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是否减少患者无复流发生,并探讨其对术中处理无复流药物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收集施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负荷剂量治疗组和对照组。负荷剂量治疗组60例,在PCI术前给予80mg首剂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嚼服,术后20mg/天口服维持;对照组7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天的标准剂量口服维持治疗。记录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LVEF、LVEDD及术中处理无复流药物(地尔硫罩、硝普钠、腺苷、替罗非班)的使用情况。术中采用心肌梗死溶栓分级(TIMI)血流分级与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评价心肌微循环灌注,收集冠状动脉造影及PCI影像资料。随访记录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发生;测量1个月时LVEF、LVEDD并检测hs-CRP水平。结果:负荷剂量治疗组术中发生无复流13例(21.7%),对照组18例(2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9)。前组手术结束前无复流者持续存在2例(3.3%),对照组4例(5.7%)(P=0.976)。负荷剂量治疗组术中地尔硫罩重复使用率、硝普钠重复使用率、腺苷重复使用率均分别低于对照组(8.3%vs21.4%,5%vs18.6%,5%vs 17.1%,P均<0.05),两组替罗非班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vs 11.4%,P=0.084)。前组1个月内MACE事件发生率低于后组(8.3%vs 22.9%,P=0.023)。负荷剂量治疗组LVEF略高于对照组,LVEDD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在1个月的随访时负荷剂量治疗组hs-CRP水平显著下降[7.8(6.2-18.3)vs 10.3(8.6-20.6),P<0.05]。与基线比较,负荷剂量治疗组明显下降[7.8(6.2-18.3)vs16.5(13.4-25.4),P<0.05];对照组明显下降[10.3(8.6-20.6)vs15.9(12.5-24.3),P均<0.05]。结论:尽管术前强化他汀治疗未能显示改善直接PCI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但是其可以减少术中血管扩张剂的使用,改善患者术后近期临床预后,并进一步下调hs-CRP水平。
其他文献
Ⅲ型PI3K仅能以PtdIns为底物催化产生PtdIns3P,通过募集含有FYVE和PX结构域的下游蛋白,在细胞自噬,新合成分泌型蛋白的分选及膜泡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先前的研究中,我们发
研究背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 VA)和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
目的 用活化后二氧化氯(ClO2)作为空气消毒剂,观察其在坑道中的降解情况,为人员进入消毒后现场提供安全依据。方法 用ClO2空气监测仪监测ClO2浓度;用撞击法检测细菌总数及真菌数。
运用Cybex350型测力系统对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的下肢力量进行测试,并对个体之间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各种力量素质的差异,从而为科学的监控训练及有的放矢地进行力量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
本文运用1992年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的数据,按百分位四分位数法对湖南省居民膳食脂肪与食物纤维素摄入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居民和高收入人群脂肪供热比大部分在25.8%以上,而大部
用金属钴配合物和过渡金属(Cu,Ni,Co等)原位生成的非晶纳米粒子作为均相、多相催化剂,研究氨硼烷的醇解放氢反应,结果发现原位生成的非晶钴纳米粒子展现出优异的产氢性能。通过
背景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最为常见的心肌炎类型,主要是由柯萨奇病毒B(Coxsackievirus B,CVB)所引发。相关统计资料表明,造成婴儿猝死的疾病中大约有20%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