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便捷、多样化的支付方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支付行业作为朝阳产业,一直呈现着上行的发展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对于新兴支付方式推广力度大、接受能力高,而农村地区信息相对闭塞,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弱,金融支付方式单一,支付环境建设发展相对落后。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成为业界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我国当前的金融支付体系主要是由现代化支付体制和支付工具构成,并通过支付体系的供给主体、需求主体以及监管主体相互配合来实现体系的发展。本文在对支付体系各要素进行理论阐释和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山东农村地区的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支付环境的建设现状,研究发现了山东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着“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非现金支付意识不高、支付结算费用偏高、支付工具提供不足、从业人员素质偏低、资金安全保障力度不够”等问题;然后,从“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布局不均衡、缺乏非现金支付的氛围和有效引导、农村低收入高手续费、支付工具推广速度和接受程度的制约、教育程度不均衡、金融监管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分析了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提出了改善山东农村支付环境的对策和建议,即:积极响应国家支持“三农”金融建设工作的号召,鼓励创立多元化支付组织,推进农村支付服务市场化进程;创新支付结算工具,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多种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非现金结算意识;利用减税、补贴等政策降低农村支付结算费用,完善政府监管体系,为促进山东农村地区支付环境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