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唐是唐宋变革过程的重要枢纽,也是中古转为近古的一个阶段。南唐政权文教之鼎盛与生活之放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试图将南唐政权本身作为一个审美对象,探讨其基于政治而产生的江南意识,以及此种江南意识焕发出的美学之内涵。
本文首先揭示出,基于闭锁的心态,南唐人认为自己继承了大唐的文统,事实上却是将其意义从文教转为文艺,希望借助文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产生自我认同与外界认识的歧异。李昪将自己追认为唐代皇室后裔,使前期南唐充满中原政治认同。直到南唐战败于后周,失去政治希望后,被迫用文艺保持体面。于是江南意识消化了中原意识,变为自觉。它既带有政治底蕴,又将政治意识审美化,使南唐成为一个专注于美和艺术的国度。
其次,本文以南唐的绘画、珍玩、文论为例,指出南唐既保留功利性质的审美,又不由自主地喜好无功利的纯粹审美,已经不动声色地转向审美自由的文艺观,产生出文艺境界。它首先来自多层次情景产生的空间感,而作家主体精神又超出并驱动客体构筑了“江南”这个宏大的文化空间。
借助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指出南唐艺文和它们的作者都处于一种“惑溺”的思维内,亦即拥有压力导致的普遍神经症人格。具体而言,南唐的美学内涵可归结为“狂喜”和基于物感体会到的“哀伤”。它们不是平行,而是交融为“狂喜的物哀”,形成自我背反的美学。一方面,家国之哀移情到外物,诗人又通过体物深化了哀愁。另一方面,这种艺术生产的快感使审美意识遮蔽了政治意识,形成南唐的江南意识,并且通过南唐的文艺被近世江南文化传承下去。这种“神经症”恰恰成为南唐美学内涵发展的契机。而南唐的美学内涵在后世的接受、演变过程中,又逐渐脱离其神经症的阴影,沉淀而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成分。
本文首先揭示出,基于闭锁的心态,南唐人认为自己继承了大唐的文统,事实上却是将其意义从文教转为文艺,希望借助文艺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于是产生自我认同与外界认识的歧异。李昪将自己追认为唐代皇室后裔,使前期南唐充满中原政治认同。直到南唐战败于后周,失去政治希望后,被迫用文艺保持体面。于是江南意识消化了中原意识,变为自觉。它既带有政治底蕴,又将政治意识审美化,使南唐成为一个专注于美和艺术的国度。
其次,本文以南唐的绘画、珍玩、文论为例,指出南唐既保留功利性质的审美,又不由自主地喜好无功利的纯粹审美,已经不动声色地转向审美自由的文艺观,产生出文艺境界。它首先来自多层次情景产生的空间感,而作家主体精神又超出并驱动客体构筑了“江南”这个宏大的文化空间。
借助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指出南唐艺文和它们的作者都处于一种“惑溺”的思维内,亦即拥有压力导致的普遍神经症人格。具体而言,南唐的美学内涵可归结为“狂喜”和基于物感体会到的“哀伤”。它们不是平行,而是交融为“狂喜的物哀”,形成自我背反的美学。一方面,家国之哀移情到外物,诗人又通过体物深化了哀愁。另一方面,这种艺术生产的快感使审美意识遮蔽了政治意识,形成南唐的江南意识,并且通过南唐的文艺被近世江南文化传承下去。这种“神经症”恰恰成为南唐美学内涵发展的契机。而南唐的美学内涵在后世的接受、演变过程中,又逐渐脱离其神经症的阴影,沉淀而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