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试图重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并以意向性为切入点在胡塞尔现象学和塞尔的心灵哲学之间展开跨越传统的比较与对话。
第一章论述了意向性自古希腊哲学到中世纪经院哲学,以及经过布伦坦诺将其引入现代哲学,并在现象学和分析哲学两大传统下成为核心研究课题的历史发生进程。由此,本章总结出五种意义上的意向性概念:意识意向性,无意识意向性,心灵意向性,身体意向性和语言意向性。
第二章不仅对胡塞尔在《逻辑研究》和《观念Ⅰ》中的意识意向性分析进行重构,而且还在胡塞尔的意识意向性分析和塞尔的心灵意向性分析之间展开比较与对话。本章试图论证,塞尔对意向性的研究虽然不是在胡塞尔的影响下进行的,并且两人开展意向性分析的方法也根本不同,但无可否认,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确实在许多方面重复了胡塞尔。
第三章、第四章讨论意识行为与意向性的关系。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表述行为的含义意向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而直观行为,尤其感知行为是否具有意义构造功能却经历了一个探索过程。由此,第三章重述了早期胡塞尔对感知意向性的探索过程,并将之和塞尔有关感知的意向性理论之间展开比较与对话。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与客体化行为相比,非客体化行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此,第四章重述了胡塞尔对感受行为的意向分析,并将之和舍勒、海德格尔的相关分析进行对比分析。此外,胡塞尔在第六研究中从语言层面对非客体化行为的表述进行了分析,因此,第四章将之和英美分析哲学中的言语行为进行对比分析,考察它的得与失。
第五章、第六章以在分析哲学界出现的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为背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理论进行分析。第五章不仅论证了胡塞尔的意义理论也是一种典型的意向主义意义理论,而且还在胡塞尔、塞尔和格赖斯的意义理论之间展开对比考察。第六章论述了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意义理论的困境,并将之放入整个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之争的大背景下来加以考察。
第七章讨论意向性的视域或背景现象。塞尔所说的意向性的背景和边缘现象,早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就在“视域”的标题下获得精深的探讨。重述胡塞尔现象学的视域理论,并将之和塞尔的背景理论进行比较与对话是第七章的主要任务。
第八章阐述了西方哲学界有关胡塞尔的意向相关项的争论,并结合胡塞尔本人在《观念Ⅰ》中的相关论述,试图阐明意向相关项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对象论”维度的合理性。此外,本章还论述了塞尔面对意向对象的传统本体论地位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迥然有别于现象学传统的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案。
第九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意向体验的进行是否必然牵涉一个体验主体或自我?胡塞尔现象学在这个问题上经历了艰深而又漫长的探索过程,重述这一探索过程,并将之和塞尔的自我学说进行比较与对话是第九章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