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架空线线损波动计算分析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ld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前些年电力负荷的大量增长及电网粗犷式扩张,配电网线损率居高不下。适用于配电网线损的科学规范管理及计算方法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如何降低配电网线损和提高其运行效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论文主要从配电网极限线损分析计算和电能质量问题对10kV架空线线损计算的影响两方面展开深入研究。配电网线损为电力系统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之一,体现着配电网的规划设计和运营水平。本文完善10kV配电网极限线损概念,利用等值电阻法基于配电网入口端负荷约束等式和负载端最大负荷约束条件建立配电网极限线损数学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和分支减小最优化导航求解目标函数并比较其结果,分析极限线损最大最小值变化区间及趋势,比较最小线损率情况下的各负荷节点最优功率值,从能耗的角度分析配电网规划的合理性及改进方向。研究表明,10kV配电网极限线损的最大最小值计算结果处于合理区间,该拓扑结构下的配电网线损处于极限线损区间内,对供电公司下达综合线损率指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传统的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中并未考虑温度及集肤、临近效应对电阻值的影响,仅采用架空线手册上的参考数值进行计算。从工程的角度出发,计算精度满足配电网线损计算需求,但从精细化管理角度出发,精度难以满足。本文从10kV配电网架空线的电磁场仿真开始,运用ansys有限元仿真方法,考虑工频电流集肤效应,导出了架空线内各层导线的电流密度分布,根据电流密度分布和架空线内部及周围能量分布状况,耦合架空线内部温度场,建立架空线钢芯铝绞线内部温度场分布规律模型,依据热传导定律研究10kV配电网架空线电阻值的变化规律。研究钢芯铝绞线及钢芯圆环铝线模型的能量密度、温度场、电流密度分布差异,建立钢芯圆环铝线代替钢芯铝绞线的简化模型,并考虑电能质量问题在钢芯圆环铝线情况下对损耗计算的影响,包括研究不同程度下的三相电压不平衡度、不同含量下的谐波电流、三相相角不平衡电流对10kV配电网架空线损耗计算的影响,得出电能质量问题对架空线线损计算的综合影响结论。作为供电公司对10kV配电网线损计算管理的依据,提高了供电公司的线损管理水平。
其他文献
直流换流站的无功分组容量受无功分组投切引起的电压波动限制较大,当换流站近区交流系统较弱时.无功分组投切将引起较大的电压波动,从而限制了无功分组容量。为节省占地和工程投
在以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竞赛提供了展现大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的舞台。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创新中心承担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构建了一套比较全面的综合预警指标体系。以2006-2009年首次被ST的160家上市公司及其配对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变精度粗糙集理论(VPRS),分别构建仅包含财务
自Warburg效应发现以来,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在能量与物质代谢方面的差异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1].癌症中有许多关键调控因子,如p53和MYC,都能通过调节代谢酶酶活来调节肿瘤
会议
<正>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方便食品不断涌现,人们还要求在较短的用餐时间内,能获取尽可能合理的营养成分,这就要求在设计方便食品配方时,要用科学的营养知识配制出适
我国传统村落的存在形式,自农业文明产生以来就出现了。它是中华民族先民由采集与渔猎的游弋生产生活方式,进化到农耕文明定居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是各民族在历史演变中,由“
报纸
<正>茶洞是武夷山一处风光奇特、内涵丰富的著名景点。茶洞曾名玉华洞,盖因玉华峰、玉华泉而名。亦名升仙洞,或以天游、仙掌诸峰环峙而名。明万历时建,寻废。清朝崇邑人董茂
会议
《归田录》是一部北宋时期笔记小说,是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在其为官期间及致仕之前所作。内容纷繁多样,涉及仕林轶事、朝廷典制、风俗趣闻、酒茶文化等。有宋代“小百科全书”之称,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同时,其中类型多样的语料,对语言学研究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归田录》中复音词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整体分类,对其中典型的复音词进行释义考证,分析其发展脉络,并利用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对《归田录》的复音词进行多维
由于人类对于海洋资源的需求,各国开始进行海洋探索,水下机器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作为水下机器人动力装置的水下推进器也发展迅速,水下推进器的轴端密封方法和螺旋桨设计方法是水下推进器研究的核心部分,密封方法主要分为密封圈密封和机械密封等几种常规密封方式,近些年一些研究人员把永磁耦合器应用在了水下推进器上。磁耦合推进器有密封可靠、工作年限长等优点,本文对磁耦合推进器的关键部分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验分析,主要
编者按$$   随着城镇化建设与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诸多传统村落及其文化正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开始对我国“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