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托克《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核心主题对整体结构的控制——兼析协奏曲的主题变奏手法及其表现

来源 :武汉音乐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贝拉·巴托克(Bartok Bela 1881-1945年)是杰出的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民俗学家和钢琴家.1937年间,匈牙利小提琴家塞克里(原名)约请巴托克写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巴托克便从8月间开始动笔,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这一年作者56岁.巴托克创作这首协奏曲的时候,正值纳粹德国在欧洲肆意虐夺的时期,整个匈牙利的政治与经济形势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巴托克深知,在纳粹铁蹄下,根本不可能留在祖国生活和创作,因此,有感到移居国外的必要;与此同时,他又觉得在国外谋生非常艰难——所有这些都使他十分困恼.而在这个时候,从事音乐创作,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最好的慰籍.因此,巴托克这首杰出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完成的,属于他创作力最充沛,精神上最成熟时期的作品.这首协奏曲的音乐,并不反映作曲家个人对日益临近的世界性灾难的焦虑,相反,表现出旋律的自由飞翔和温柔歌唱,闪耀着青春的火焰和活力,其中还蕴涵着作曲家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坚定信心.著名的指挥家安塞美(Ernest Ansermet)曾经说:"巴托克才是我们的历史象征,他把我们所受到的冲击表现得最为明晰,他感受到了所有的一切,也尝试和摄取了所有的一切."巴托克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在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中,主奏小提琴的用法,乐队的使用手法,管弦乐乐器的演奏法等,堪称为当时小提琴与乐队写作的典范.最重要的特点主要集中表现在主题的写作上,其旋律形态,调式结构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主题有五声音阶、全音音阶、半音阶、还有用十二音技法构成,并大胆尝试了微分音写法.作者将上列要素巧妙的结合,使之构成一个严密的有机体.因此,我们可以说,巴托克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杰出的小提琴作品,值得探讨,研究,学习.
其他文献
西方音乐剧有一个分支是从欧洲歌剧和轻歌剧传统发展而来的,这种类型的音乐剧在继承和吸收歌剧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对美声唱法采取了吸收和继承.该文着重探讨了这种类型的
"英皇考级"全称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会(ABRSM)音乐级别考试,它是由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联合会(以下简称英皇联合会)主办的音乐水平考试.作为英皇考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皇小提
1994年,有着30年军龄的上校军官德才加面临复员转业,他放弃了职位和优越的生活条件,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海拔3100米的青海省同德县完科村。第二年
期刊
在基督教神学上帝观的大背景下,奥古斯丁本体论思想立足于人对"在"的先有把握.具体地表现为人对"在"的类比,如人的心灵是上帝"照自己之像";上帝、心灵和时间的三一类比等.在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国内专业生活频道历史逻辑演进和运营模式的研究,以营销管理的视角对市场环境下的专业生活频道进行特征分析,指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根源所在,并阐明
期刊
期刊
期刊
DV的问世,让“新浪潮”倡导的“作者电影”变成了真正的全球化的现实。它使专业影像工作者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度,而创作个性的张扬造成了电影群体中“代群”概念的淡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