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歧视理论为基本框架,研究我国农民工的异地歧视问题。主要是对不同地区的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的就业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在工资决定模型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影响工资决定的主要因素,进而研究两个群体之间的工资差异问题。本文研究的主体是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的就业歧视,相比城乡歧视具有新的特点,属于异地歧视范畴。本研究的歧视问题主要以工资差异代表的就业待遇歧视为研究主要内容,探讨异地歧视的存在性和程度,并且将地区变量纳入模型,得出异地歧视的地区差异。实证研究模型主要利用Cotton的工资差异分解方程,对两个群体工资差异结构进行分解,得出了影响工资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主要结论,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研究希望能一方面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引导我国劳动力市场健康、自由、有序的发展,制定合理的就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异地歧视往往隐藏在城乡歧视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希望能够通过本研究引起更多的学者关注异地歧视问题,关注歧视的地区差异,不要一味的执着于城乡歧视问题的表面研究,并为将来此领域的研究提供相关的方法和思路参考。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阐述了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数据来源、技术路线、内容安排、以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该部分主要对本研究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进行概念界定,并对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概况进行了文献回顾。第三部分是农民工异地歧视的表现形式及地区差异。该部分利用统计数据和前人的研究数据,描述了农民工异地歧视的主要具体表现和地区差异。第四部分是歧视的计量分析。该部分首先描述分析了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接着进行了实证研究包括两步,第一步是对调查总体进行了工资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影响工资决定的主要因素。接着,利用Cotton的工资差异分解方程,在mincer工资决定方程的基础上,分析了外来农民工和本地农民工的工资差异,实证歧视的存在性、歧视结构和歧视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性别、受教育年限、工作经验、职业状况、培训状况是工资决定主要因素;另一方面,存在着对外来农民工的歧视问题,特别是地区差异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的歧视程度要高于西部地区,成为歧视现象的主要方面之一。此外,通过对比城乡歧视的研究结果,异地歧视程度要低于城乡歧视。第五部分是结论及政策建议。该部分主要依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得出主要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