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复合膜的制备及渗透机理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rningD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印迹技术是模仿天然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制备对模板分子具有预定选择性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技术。它既具有类似天然抗体的专一识别选择性,又较天然抗体廉价且具有更好的物理、化学稳定性,从而引起了众多研究工作者的关注。 分子印迹膜是由分子印迹聚合物组成的膜。分子印迹膜可将分子印迹技术的专一识别特性与膜分离技术的优点结合起来,故其在亲和分离、固相萃取、敏感膜传感器的研制等领域有明显的应用价值。但是,有关MIM对模板分子的选择性传输机理的报道却很少,本论文对分子印迹复合膜的选择性传输机理进行了讨论。 第一章概述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理论、应用领域及发展现状。 第二章以香草醛(Van).或邻香草醛(o-Van)为模板分子,用紫外光引发原位聚合,分别制备了以尼龙和聚偏氟乙烯微孔滤膜为支撑材料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对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渗透选择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模板分子及竞争物的混合溶液渗透实验结果表明:支撑材料对膜选择性传输趋势基本没有影响,但选用合适的支撑材料,会得到更理想的分离效果;当竞争物尺寸小于模板分子时,尺寸效应起主要作用,竞争物优先传输;当模板分子与竞争物尺寸相近时,尺寸效应不起作用,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起主要作用,模板分子优先传输:当竞争物尺寸大于模板分子时,则尺寸效应和模板分子的选择性识别位点及与其相匹配的孔穴同时起作用,故模板分子优先传输。 第三章,分别以牛血红蛋白(BHb)、牛血清白蛋白(BSA)、鸡蛋卵清蛋白(OVA)和溶菌酶(LYZ)四种蛋白质为模板分子,采用表面涂布的方法制备了在Nylon微孔滤膜表面覆盖有聚丙烯酰胺凝胶层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并用扫描电镜对制备的分子印迹膜的表面形态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分别对这四种蛋白质的分子印迹膜对单一组分和双组分混合溶液的渗透选择特性进行了研究。渗透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包埋方法制备的分子印迹复合膜,对模板分子有特异性的吸附,可以实现不同蛋白(特别是体积上差别较大的蛋白)之间的分离,在蛋白质的分离富集方面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配位化学研究的最终目标之一是通过设计合成有机配体、选择合适的金属离子,从而构筑出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质的目标产物。但由于配合物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结构的完全预测还很
多级结构介孔二氧化硅的合成不但对实际应用有重要意义,而且与生物矿化、仿生化学有一定相关性,因此一直是材料合成研究的热点。多级结构介孔材料合成要求同时实现在纳米尺度上
二氧化碳是自然界中储量最丰富的C1资源,也是温室效应的主要来源。作为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对其资源化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采用环境友好的化学方法转化利用二氧化碳已成
Liu Qibao, Minister of the Publicity Depart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The New Media Era has redefined the way of getting and spreading information, which has provided a ra
本论文基于分子设计及组装的思想,利用Keggin结构的多金属氧酸盐为基本建筑单元,以稀土金属离子为桥,与生物活性分子构筑成新型的超分子多金属氧酸盐化合物,对这类化合物的合成条
目前,TiO可见光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金属离子掺杂、非金属离子掺杂、离子注入以及染料光敏化等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实现了TiO可见光化。传统地,TiO的晶化大多需要经历高温焙烧
十年前,我家門口有一间很小很小的宠物店。我带着小狗去打疫苗的时候,跟那对夫妻闲聊。原来他们都是云南的一所兽医专科学校毕业的,这对小情侣恋爱结婚,然后在城市一角开店。  来到大城市的最初几年,特别辛苦,有时候,我晚归,路过他们的店,看见他们忙碌到夜里。  再后来,城市里的居民,生活条件不断变好,养宠物的人多起来。他们的生意终于好起来了。这个时候,旁边新开了一家皇家宠物医院。出于好奇心,我去这家新店参
期刊
品牌资历:25年个人简历:曾任麦肯广告公司国际副总裁、可口可乐亚太区高级管理职位、AC Nielsen 北亚区董事长。现为白马户外媒体公司(Clear Media)董事局主席,白马户外媒体
核酸凸起结构在核酸的蛋白质识别、移码突变、修复酶的非正常同源重组、反意RNA的生成、DNA三重子序列的延伸合成等生物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DNA三重子重复性序列一
硫属化合物半导体丰富、特殊的结构导致其具有其它材料所不具备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能,尤其是在光、电学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已经成为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热点。其应用与性能依赖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