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通义》言说方式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ong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俗通义》又名《风俗通》,是东汉末期汝南人应劭所作,记述了汉代以及汉代以前大量的社会风俗。近代以来,《风俗通义》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风俗通义》的研究多集中在文献学、史学、语言学方面,《风俗通义》的文学研究还较少,从言说方式的角度切入对《风俗通义》进行研究至今还未出现,本文回归文本,探究《风俗通义》引经据典、谨案、对比三种极富特色的言说方式,对这三种言说方式的选择进行探因,揭示这三种言说方式对《风俗通义》文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这部分主要是对应劭和《风俗通义》作一简介,指出《风俗通义》研究取得的成就和有待研究之处。第二部分为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对“言说方式”这一概念进行界定。这一部分共梳理了1983年至今所有关于“言说方式”概念的使用情况,将其分为蕴含期、起步期、发展期,并结合语言学知识对“言说方式”进行概念的界定,分析了从言说方式角度切入《风俗通义》研究的可行性以及创新性。第三部分为本文的第二章,引经据典是《风俗通义》在言说方式上最大的特点,笔者将这些典籍分为四类,并对《风俗通义》所引典籍进行数量上、思想上的分析,认为《风俗通义》的学术归属当为子部儒家类而非子部杂家类,并对引经据典的言说方式进行探因,揭示引经据典言说方式对《风俗通义》的价值和意义。第四部分为本文第三章,本章首先对“谨案”言说方式进行举例说明,从历时和共时的两个维度对这一言说方式的形成进行探因,并探究“谨案”言说方式对《风俗通义》的价值和意义。第五部分为本文第四章,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大量使用了对比的言说方式,本章探究了对比言说方式与“春秋笔法”的关联,认为《风俗通义》在言说目的上继承了“春秋笔法”惩恶扬善的目的,在具体的创作手法上则体现为对“春秋笔法”中“直书其事”和“微婉隐晦”的继承,揭示出对比言说方式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墓志作为中国古代文体的一种,很早就已经出现了。其内容体例,如马衡在《凡将斋金石丛稿》中所言:“冢墓之文,有墓志,有墓前。墓志记年月、姓名及生平事迹,系之以铭,故又谓之
诏书作为一种朝廷公用文体,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其体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风貌。而本文的研究对象南朝诏书则是诏书发展史上的
目的:观察自拟咳喘2号方治疗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风寒闭肺型肺炎喘嗽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西医吸氧抗炎平喘化痰对症处理;治
爱新觉罗·盛昱是晚清满族宗室最后一位重要文人。他生于晚清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中,简贵清谥,中直耿介,是晚清清流党的干将。盛昱一生历经波澜,年少成名,仕途坎坷,晚岁退而著书
“京漂”系列和“花街系列”构成了徐则臣文学世界的两大版图。批评界从“底层文学”、乡土文学等多个角度对这两大系列小说的解读,丰富了徐则臣小说的意蕴。本文则试图从理
《闽中诸公赠诗》是明朝末年,通过中国传统诗歌形式来反映天主教及其相关内容的一部赠诗集。全集收录了七十一位诗人创作的八十四首诗歌。通过对这部赠诗的研究,可以达到从整
现代文学对“趣味主义”的命名,包含了“趣味”的审美化和道德化两种演进方式。“趣味”的审美化和道德化以审美的功利关系作为区分标准。本文试图厘清在道德化和审美化演进
在这个"电子商务"火暴半边天的21世纪,作为消费者享受着其所带来的便利,但无形中也给我国的一些领域带来挑战与冲击,其中就有对税收的影响。税收从其定义可知,它是为了社会公
本文主要概述了巴赫金狂欢化诗学对中国文学批评界的影响,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在中国的接受历程,这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