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台子河口文蛤资源修复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p7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河口区域污染严重、重要经济生物资源衰退,严重影响了河口海域海洋经济生物自然资源的健康发展。为准确评价贝类增殖与河口海域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并为进一步规范增殖放流、提高放流效果提供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指导,从而为我国河口海域重要海洋经济贝类资源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保障。本文以双台子河口海域滩涂为研究区域,调查与评估了该海域滩涂生境文蛤等自然资源现状,构建了文蛤资源增殖生境适应性的指标体系,集成和完善了文蛤苗种培育技术体系,构建和优化了文蛤增殖放流技术体系,并建立了文蛤资源修复示范区,并对文蛤增殖放流效果进行了跟踪调查与评价。同时从碳、氮、磷等生源要素角度分析评价了文蛤资源修复的生物修复潜力。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于春季、夏季及秋季对双台子河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与研究。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29种,主要由软体动物(45%)、多毛类(31%)及甲壳动物(21%)构成。双台子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均香浓--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3、0.37和0.45。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垂直分布规律显著,具有典型的河口特征。即各调查断面自高潮带到低潮带分别分布着双齿围沙蚕、泥螺、光滑河蓝蛤、托氏琩螺、四角蛤蜊、文蛤,其中四角蛤蜊和文蛤的生境具有一定的交叉。同时靠近双台子河口的断面年均丰度最高,达23661个/m2,远离双台子河口的断面年均生物量最高,达1492.9 g/m2,其中,以光滑河蓝蛤的丰度、四角蛤蜊的生物量为最高。双台子河口大型底栖动物的年均香浓--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分别为0.83、0.37和0.45。双台子河口潮间带沉积物主要分为粉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和砂四种类型,滩涂沉积物的粒度及有机质含量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产生重要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台子河口潮间带贝类资源丰富,应加强对光滑河蓝蛤及托氏琩螺等贝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同时应加强对文蛤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恢复。  2.采用现场实验的方法观察了文蛤潜砂行为(潜砂准备时间、潜砂时间)变化规律,分析了底质、温度及盐度等环境因子对文蛤潜砂率及潜砂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文蛤的潜砂过程可分为潜砂准备期、潜砂期和潜砂结束期三个阶段,其中潜砂期包括伸出水管及斧足、竖壳、潜砂三个主要过程。壳长1 cm及2 cm文蛤个体在砂质底质中的潜砂准备时间分别为46 min6 s和18 min36 s,潜砂时间分别为7 min36 s和4 min左右。砂质底质是文蛤的最适宜底播底质;文蛤潜砂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5-25℃,在此温度范围内文蛤的潜砂率均较高,超过80%,且潜砂深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趋势;文蛤潜砂的最适盐度为26,过高或过低的海水盐度都会对文蛤潜砂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因此,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应选择在15℃~25℃及盐度为26条件下,在砂质底质的海区投放壳长2 cm左右的文蛤苗个体进行增殖放流,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文蛤增殖放流效果。  3.在辽东湾双台子河口西岸海域建立了文蛤增殖示范区,面积约为5000亩。同时分别于2012年7月、2013年7月和2014年7月在辽东湾文蛤示范区附近连续进行了大规模文蛤苗种放流实验活动,三年来投放苗种累计达3.8亿枚左右。同时于2013~2014年的春季、夏季及秋季的大潮期对文蛤增殖放流状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文蛤种群结构显示,春季时一龄个体所占比例较小,未超过10%,夏季(8月)及秋季(10月)时,一龄个体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50%和68%。2014年文蛤种群年龄结构中一龄个体在夏季时比例显著增加,高达67%,调查发现主要是在黑岗头滩涂的1龄文蛤数量非常大,密度高达348个/m2、生物量达85.08 g/m2,推测绝大部分个体来源于2014年7月19日文蛤增殖放流的苗种。结果表明,增殖放流的文蛤能够在双台子河口海域存活、生长,同时可形成一定数量的群体,从而发挥资源增殖的作用。  4.利用传统的生物沉积法和封闭式呼吸瓶法,在双台子河口海域现场研究了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等主要生理生态速率的季节变化。同时利用现场测定的生理生态学参数估算文蛤的生长余力(SFG),并构建现场条件下碳、氮、磷等生源要素收支方程,进而对不同季节文蛤的C、N、P元素收支和生长余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和排磷率均表现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二龄及三龄文蛤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周年变化分别为0.02~0.30 g/ind/d、0.06~0.60 g/ind/d;耗氧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45~16.64 mg/ind/d、1.03~30.51 mg/ind/d;排氨率季节变化分别为0.001~0.14 mg/ind/d、0.002~0.28 mg/ind/d;排磷率周年变化分别为0.002~0.069 mg/ind/d、0.003~0.16 mg/ind/d。文蛤龄期对其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排泄速率的季节变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即在同一季节,文蛤单位个体的生物沉积速率及呼吸和排泄速率均表现为二龄<三龄。总之,季节、龄期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等主要生理生态速率均有显著影响。基于不同季节双台子河口海域滩涂文蛤丰度(18个/m2)等基础数据,本文估算出文蛤种群每年向该河口排放大约95317.57 t生物沉积物(干重)、25.68 t NH4+-N和16.64 t PO43--P,并且消耗大约3968.79 t O2。文蛤对碳、氮、磷等生源要素的生长余力(SFGC、SFGN、SFGP)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即均在夏季时达到最高值,而SFGC在春季时最低,并且为负值,SFGN和SFGP全年均为正值,变化范围分别为-1.34 mgC/ind/d~13.03 mgC/ind/d、0.07 mgN/ind/d~4.40 mgN/ind/d和0.06 mgP·/ind/d~1.20 mgP/ind/d。文蛤对碳、氮、磷的生长效率季节变化显著,其对C、N、P的净生长效率基本表现为KN2> KP2>KC2。文蛤碳、氮、磷元素收支方程显示,与碳元素相比,文蛤更趋向于对N、P的富集,即摄取的氮源及磷源大部分用于其自身的生长和繁殖。文蛤资源作为双台子河口海域生态系统碳、氮、磷元素循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河口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碳、氮、磷等生源要素循环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5.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比较分析了美洲帘蛤及文蛤的生物沉积速率、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主要生理生态学参数,同时分析评价了两者之间潜在的生态竞争。结果表明,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及温度最低的冬季,美洲帘蛤的生物沉积速率均高于文蛤,而在温度适宜的春季及秋季,美洲帘蛤低于文蛤。此外,T-检验结果表明,除秋季外,两者在春季、夏季及冬季三个季节两者的生物沉积速率均出现显著差异。在夏季、秋季及冬季时,美洲帘蛤与文蛤两者间的耗氧率并无显著差异,而在春季时则差异显著,并且美洲帘蛤比文蛤多消耗2.74倍的氧气。两者间的排氨率在春季、夏季及秋季差异显著,而在冬季差异不显著。同时春季、夏季及秋季时,文蛤排泄的氨氮含量分别是美洲帘蛤的6.8、3.4及1.9倍。在春季及夏季时,两者间的排磷率差异显著,而在秋季和冬季时则差异不显著。在春季及夏季时,文蛤排泄的磷酸盐分别是是美洲帘蛤的12.1和14.6倍。美洲帘蛤与文蛤具有相似的生态位,并且引入种美洲帘蛤对环境有较强的耐受幅,具有更宽的生态幅,当通过养殖过程中成体逃逸或幼虫扩散到河口自然海域中很容易建立野生种群,从而与文蛤争夺生存空间和饵料。
其他文献
磁电式速度检波器是工程中常用的传感器,但受其固有频率的限制,不适于测量低频振动。本文详细研究了在检波器的输出端并联电容对检波器特性的影响,发现并联电容的效果相当于增加
本研究以鲤(Cyprinus carpio)为实验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mg/kg、4mg/kg、8mg/kg、16mg/kg、32mg/kg的阿维拉霉素,分别投喂平均体重为4g(生长实验Ⅰ)和60g(生长实验Ⅱ)的鲤,在基础饲
本文介绍的低功率差动传感器数字输出接口芯片AD2S93是一种完整的传感器接口电路,它不仅可以完成差动变压器式传感器等的信号调理工作,而且还可以完成A/D变换并将数字信号以串行方式输出
如果我们人类有足够的自信,我们就可以说,人类的诞生就宣告了文明的诞生,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明的进步发展史.其实,文明和人类的发展史一样,从初级阶段向高级、更高级阶段进化
针对电工实验教学服务学科专业和课程繁多的现状,我校教师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大胆进行电工试验课程改革。确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结合,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的主导方向。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鳜鱼逐渐获得消费者青睐。为了解释鳜鱼的优良肉质性状,本研究采用生物化学和蛋白质化学方法,以鲢鱼为对照,对鳜鱼的三个品种——大眼
鲐鱼是我国近海重要的中上层鱼类资源。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生效,跨界鱼类资源渔获配额合理分配成为研究的重点,渔业资源归属的判别是研究东黄海鲐鱼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形
据新华网报道,著名的云南省丽江市老君山旅游风景名胜区采取了一项独特措施--垃圾换早餐后,当地环境由坏变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环保效果.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观音乡杨梅垒口村坐落于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观音山脚下,到过这里的人都说这里很美.
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隶属于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仙女鱼目(Aulopiformes)、狗母鱼科(Synodontidae)、蛇鲻属(Saurida),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沿岸的中国、日本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