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北部大庆地区青山口组地热水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tong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庆地区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北部,受到构造发育以及高地温场的影响,区内地热井的出水温度高,涌水量大,具有充足的地热水资源。然而目前对于大庆地区地热水的研究水平相对较浅,成因机制还不够深入,再加上常年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环境污染和地热水资源的浪费问题。因此针对研究区地热水化学特征展开研究,进一步揭示其成因机制,从而为大庆地区地热水资源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大庆地区青山口组地热水为研究对象,运用水文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地质学等学科为理论指导,对研究区内地热水、地下冷水进行样品采样及参数测量,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对地热水化学特征、同位素特征、补给机制、水-岩反应以及循环特征进行分析,采用Si O2温标定量估算地热水的热储温度,利用硅-焓模型计算冷热水混合比例。通过本次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1)研究区地热水温度为30.3-99.8℃,属于中低温地热水资源,p H平均值为8.22,整体属于弱碱性。从补给区到排泄区,水化学类型由HCO3·Cl-Na型转变为Cl·HCO3-Na和Cl-Na型,TDS含量逐渐增大,地下水环境由开放转变为半开放-半封闭。(2)氢氧同位素特征表明研究区地热水的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其补给高程为1828.72-2460.67m,与松辽盆地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海拔高程相一致,受到古气候水的影响,地热水表现为大气降水与地层沉积水的混合。87Sr/86Sr值结果表明受到幔源镁铁质岩石的影响,存在深部来源低87Sr/86Sr值的地质流体。(3)通过Na-K-Mg三角图判定研究区地热水处于局部平衡水区,利用Si O2溶解度曲线法和饱和指数SI值判断法,对比分析地热水中矿物的平衡状态,采用石英地温计定量估算热储温度为51.45-101.69℃,循环深度为966.05-2332.69m。依据硅-焓方程法计算该区的冷水混入比例为10%-60%。(4)地热水成因模式为大气降水在大兴安岭地区入渗形成地下水,沿深大断裂向南对研究区进行侧向补给。在长时间的径流过程中,与围岩产生水-岩反应,水化学类型逐步变得复杂,且受到深部热流和放射性元素生热的热量不断加温,白垩系热储上覆古近系和新近系砂岩及泥岩和第四系沉积物为保温盖层,最终形成地热水资源。
其他文献
污水处理厂引起的公众投诉不断增加,因为污水处理因厌氧分解过程和排放而产生恶心的臭味。因此,迫切需要对污水处理厂恶臭治理技术进行更新,开发成本效益高、环境友好的气味控制技术。本论文在进行充分调研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黑龙江某污水处理厂VOC治理,以甲苯、蒎烯、正己烷为研究对象,首次采用“生物降解+活性炭吸附”串联工艺处理炼化企业污水处理厂的废气。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于VOC去除率的影响,在生物降解段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中小学新教师岗位培训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的重要一环。为使党建引领的中小学新教师岗位培训取得实效,在分析党建引领中小学新教师岗前培训重要性以及培训内容的前提下,提出了“以政为先,构建以协同发展为前提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运行体系;以德为本,构建以契合立德为基础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运行体系;以智为基,构建以互动育人为充要的新教师岗前培训运行体系”的培训路径,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快速步入科学化规范化
期刊
深水气井干预作业是深水作业期间油井管理需要或是井下发生故障等计划以外的深水气井作业。深水气井干预作业工具的下放会导致深水气井出现无法预料的风险,其中包括对井身结构的破坏、水合物生成堵塞管道等。由于井筒内流体受深海和地层的双重影响,处在一个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干预工具下放过程所面临的风险较大,目前深水气井气相流动条件下的水合物生成规律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特定工况条件下水合物生成规律还不够充分,缺乏对深
学位
学位
抗磨板是一种具有耐磨性能的金属板材,水电站抽水蓄能机组的主要零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在抽水蓄能机组运行过程中,抵御高速水流的冲刷和磨损,能够延长机组的使用寿命,减少维护成本。抗磨板与底板母材以焊接的方式连接,其上有大量塞焊孔,目前塞焊孔的焊接仍然采用手工焊接的方式,存在操作风险大、焊接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并且对焊接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一种自动化焊接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本篇文章以抗磨板塞焊孔的自动化焊
学位
<正>人类自古便与食物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生存繁衍,人类必须每日从外界摄取食物和水。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逐渐开始了对饮食营养的探索、对生命本源和健康之真的追求。寻找可食用资源、用火烧煮食物,对药食同源的认识,都是启蒙时期营养学的探索。早在19世纪中叶之前,从事医学、生物学、化学研究的前辈们就开启了对食物组成、生理化学等方面的探索,是营养学发展的萌芽时期。1746年,英国医生詹姆斯·林德(James
期刊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