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湍流场特性的调浆过程强化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er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矿产资源的日益贫、杂、细化,浮选作为微细粒难选矿物分选的有效方法,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调浆作业作为矿物浮选的预处理环节,其在强化颗粒及药剂分散、促进颗粒与药剂间作用、改善颗粒表界面特性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针对浮选调浆过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浆装置内流场特性研究及其结构优化设计方面,但从流场微观特征参量角度开展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论文以湍流场微观特征参量为切入点,深入探究搅拌槽内湍流场的能量耗散尺度分布规律及其强化调浆过程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丰富流体强化调浆过程的应用基础研究,为调浆过程强化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工程意义。
  基于单相流数值计算,分析了不同型式湍流场下搅拌槽内流体湍流涡耗散微尺度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表明提高叶轮旋转速度能够降低槽内流体的湍流涡耗散微尺度,同时随着r/R的提高槽内湍流涡耗散微尺度逐渐增大;槽内湍流场型式决定湍流涡耗散微尺度在轴向高度及径向位置上的演变行为,复合型湍流场下在r/R=1.07时槽内流体湍流涡耗散微尺度最小值为8.58μm;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湍流场型式下搅拌槽特征区域内湍流涡耗散微尺度的分布规律,并构建了轴向型和径向型湍流场下特征区域内不同高度位置处湍流涡耗散微尺度沿径向分布的数学模型。
  依托欧拉两相流数值计算,探究了湍流场作用下不同粒径固相颗粒体积分数的分布特性,明晰了不同型式湍流场对细粒颗粒悬浮均匀度的强化作用规律,即轴向型湍流场<径向型湍流场<复合型湍流场;分析了不同型式湍流场作用下固相颗粒对搅拌槽内流体湍流涡耗散微尺度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轴向型湍流场中随着叶轮旋转速度的提高,固相颗粒对湍流涡耗散微尺度在轴向高度上的影响范围减小,而径向型及复合型湍流场中固相颗粒显著增大了叶轮区域外流体的湍流涡耗散微尺度;通过试验测试了搅拌槽内的矿浆浓度分布,并借助神经网络分别确定了轴向型、径向型及复合型湍流场下的2×8×1、2×6×1及2×8×1矿浆浓度预测模型。
  以湍流强化调浆体系内颗粒聚团的变化规律为切入点,验证了径向型及复合型湍流场作用下颗粒间聚团行为的三个阶段:聚团形成、聚团破裂及再次聚团阶段;探究了不同型式湍流场作用下调浆体系内矿浆的矿化行为,即复合型湍流场内矿浆的矿化程度最高;基于原子力显微镜从微观层面分析了不同型式湍流场调浆作用后石英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结果表明湍流场型式显著影响颗粒间的分离距离及粘附力,间接揭示了湍流场特性对石英颗粒与药剂间吸附性能的影响规律。
  基于湍流场作用下的搅拌槽体系,确定了湍流涡量与湍流能量耗散率间存在的对应关系;基于搅拌槽内颗粒在轴向方向上的受力分析,建立了微元控制体内矿浆均质性分布的控制方程,探究了搅拌槽内固相颗粒悬浮分散性能与湍流涡耗散微尺度及湍流强度间的作用关系,即湍流涡耗散微尺度对不同粒径颗粒离底悬浮的作用程度不同,且高湍流强度是槽内固相颗粒均匀分布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以湍流场中颗粒跟随性、颗粒间碰撞概率、颗粒间聚团形成及聚团破裂机制为研究切入点,推导出湍流场中颗粒间的聚团概率方程。
  选取粉煤灰为试验样品,研究了不同型式湍流场作用下粉煤灰调浆的界面效应;粉煤灰调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轴向型湍流场作用下的粉煤灰累积未燃炭回收率明显小于径向型及复合型湍流场,且在调浆速度1500rpm时复合型湍流场作用下的粉煤灰浮选速率常数值最大为0.0862s-1,同时尾灰烧失量最低为2.33%,验证了湍流场型式对浮选粉煤灰浮选动力学及脱炭性能影响的差异性;显著性分析表明复合型湍流场下调浆速度显著影响粉煤灰浮选的炭脱除率及尾灰烧失量;基于上述研究,提出调浆体系中流体湍流强度及湍流涡耗散区间的均衡适配是实现调浆过程强化的关键。
其他文献
随着遥感技术朝着“三全”(全天候、全天时和全球观测)、“三高”(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相分辨率)和“三多”(多传感器、多平台和多角度)方向迅猛发展,人们获取越来越庞大的遥感信息。然而目前遥感信息的利用水平远远落后于遥感技术的发展,因此研究新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处理遥感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领域,存在数据冗余和维数灾难问题,降维是一种重要的预处理方法。高光谱影像具有非线
作为一种能提供速度、位置、姿态等多种导航信息的完全自主式导航系统,捷联惯性导航系统(Strap-down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SINS)广泛应用于测绘设备与仪器。但是,SINS初始化存在时间长、精度低等问题,特别是在工作环境较恶劣的情况下,SINS无法得到精确的初始捷联矩阵信息。因此,论文针对现有SINS初始化存在的问题,对SINS初始化中的关键技术—标定和初始对
该课题采用三步来进行.第一步,利用软猛矿对SO进行吸收,寻求最佳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使得脱硫率和MnO转化率均达到了90%以上;第二步,对吸收后的滤液进行杂质去除,通过水解、重金属沉淀等方法,达到了净化滤液的要求,为后续高纯碳酸锰的生产创造了条件;第三步,用NHHCO与清洁滤液生产MnCO,寻求最佳工艺条件,使得滤液中Mn转化率达到了92%以上,并且生产出的碳酸锰达到GB10503-89I型标准.
学位
该文研究了共沸蒸馏法脱水过程,机理及正丁醇用量对脱水及粉体性能的影响.另外,还讨论了沉淀pH值和煅烧温度对粉体性能的影响.共沸蒸馏脱水克服团聚机理是:正丁醇取代了胶体表面的水,减小了毛细管力,并由于丁氧基的空间位阻作用,阻碍了粒子间靠近,降低了在干燥和煅烧时团聚体产生的可能性.正丁醇用量70%时,脱水效果较好.适当控制沉淀的pH值,降低煅烧温度,可减小一次粒径,防止晶粒长大.制粉最佳工艺条件是:p
学位
学位
学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导致酸雨的产生,水岩相互作用是环境工程地质的一个热点。桂林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摩崖石刻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之一。因此,进行酸雨对桂林石灰岩石刻的危害及化学材料防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揭示石刻石灰岩被酸雨溶蚀的规律,选取灰岩质纯的样品经加工处理,采用pH=3.5、pH=5、pH=6.5的硫酸溶液模拟酸雨浸泡与淋浴石灰岩岩样,人工加速溶蚀
容城地热田地处河北雄安新区容城县,与牛驼镇地热田一样为大型岩溶热储,其开发利用对支撑当地地热供暖,缓解雾霾有着重要意义。本项研究通过开展土壤地球化学、放射性地球化学、水化学、岩石地球化学测量,试图查明该区土壤与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和控热构造分布特点。在此基础上,建立容城地热田成因模式,评价容城地热田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同时,为探索地球化学技术在无热泉出露地带(即北方平原地区断陷成因地热系统)地热资
学位
通过研究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唐山市东南部的乐亭县城工业聚集区地下水未来十年的变化趋势,本文可以指导当地企业和政府部门制定环境保护方案。  本文综合研究了研究区已有水文地质资料,在现场调查获得地下水水质、水位资料,并补充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水文地质条件进行模型概化,运用VisualMODFLOW软件建立地下水流数学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将典型污染企业污水处理站作为非正常状况下污染源泄漏点,选取代表性
学位
该论文的主要成果表现在:1、系统总结了GIS在矿产资源预测中的作用以及成功应用GIS进行矿产资源预测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2、在详细研究GIS功能及矿产资源评价需求任务的基础上,总结了基于GIS矿产资源评价的工作程序,分析并总结了地物化遥信息在资源评价中的作用及信息提取的方法,从而提出了MORPAS系统开发的功能需求,并系统地设计了MORPAS的总体框架结构、数据流程及开发策略.3、开发实现了基于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