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体微结构对金催化CO氧化反应活性的影响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wenping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金催化剂是一类新型的工业和环保催化材料。自从1989年Haruta等发现TiO2和Fe2O3等氧化物负载Au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活性以来,氧化物负载Au催化剂在许多重要化学反应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特别是金低温催化CO氧化的性能在氢燃料电池、封闭式CO2激光器、汽车尾气处理器以及CO防毒面具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尚未实现工业化,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其活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近年来,探讨影响金催化剂活性的因素,尤其是载体对活性的影响,是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 本论文以CeO2、Fe2O3和MnO2为载体,通过控制合成的方法分别得到不同形貌、晶相、颗粒尺寸的氧化物;采用XRD、氮物理吸附、TEM等手段表征了载体的微结构;详细研究了载体的形貌、晶相和颗粒尺寸对金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的活性影响。为避免金活性组分的影响,论文选用胶体沉积法将尺寸均一的金属态金纳米粒子负载到氧化物表面。 论文首先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棒状、立方体、多面体形貌的CeO2纳米粒子。负载金后催化测试结果表明:在CO氧化反应中,棒状和多面体形状的CeO2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而立方体形状的CeO2基本没有表现出催化活性。这可能是因为不同形貌的CeO2暴露的晶面不同,金粒子在CeO2载体的{111}晶面上活性最高,在{110}晶面上稳定性最好,且兼具高活性,在{100}晶面上活性最低。 论文进一步通过氨基酸辅助的水热合成法制备了具有三种不同尺寸的纺锤形和菱形Fe2O3纳米粒子。结果表明氨基酸的种类强烈影响Fe2O3纳米粒子的形貌,在酸性氨基酸中容易形成纺锤形的Fe2O3,而在碱性氨基酸中则有助于菱面体的Fe2O3。催化测试结果表明表面粗糙的纺锤形Fe2O3负载金纳米粒子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活性;对于载体形貌相同的金催化剂,可能存在着与金颗粒尺寸相匹配的载体最佳尺寸。 论文最后通过水热合成法制备出a、β、γ、d相的MnO2纳米粒子。其中a、β、γ相形貌相似,均为棒状;d相为花状形貌。负载金催化剂之前,a、γ、d相MnO2催化活性相近,在200-250℃可以将CO完全转化为CO2,β相则基本没有催化活性。负载金后的催化测试结果表明,β相MnO7负载的金催化剂活性显著提高,CO在70℃就可以完全催化转化。其中a相MnO2负载金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
其他文献
  以近几年重处理和新采集的地震剖面资料为基础,采用地震、钻井和重磁反演及海陆对比等综合研究方法,研究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前人划分的新生代三个凸起(雁
  珠一坳陷位于南海东部海域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的东北部,地层以新近系沉积为主,经历了先陆后海的沉积背景。目前已发现21个大中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恩平、惠州和陆丰凹
会议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为研究对象,指出处于造山带和盆地之间的山前复杂构造带具有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是寻找规模储量、优质储量的重点勘探区,而大龙口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
本文以海西地区为研究对象,就海西重大基础地质问题与经济持续发展的依存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质特征,指出该地区由于带内矿产资源丰富,利用特有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业成
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低温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黑龙江省地处北温带寒冷地区,冬季极度严寒,历来是种植冬小麦的禁区,常年以种植春小麦为主,而春小麦成穗率低,分蘖能力差,且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春涝、春旱、收获期高温多雨等许多不良因素的制约,导致年际间产量不稳,生产成本高。如果能种植冬小麦就能很大程度的避开春涝、春旱和收获期的高温多雨对其造成的不利影响,产量可以提高约30%。冬小麦东农冬麦1号是
在顺时序发展中的逆冲断层带的前缘,任何断层相关构造代表逆冲断层带最初发育的构造特征,而影响其后构造的演化.本研究主要的目的在利用一系列网状的震测剖面和井下地质数据
传统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定位方法是建立在双亲分离群体基础上,至少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双亲间所具有差异基因座个数有限。若双亲等位基因一致,
  通过对福建地区中生代野外剖面的实际观测,结合对其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的地球化学分析,研究了烃源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福建中生代发育的三套烃源岩层系,
会议
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和温室效应对人类活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需求问题,对二氧化碳的减排和能源高效低碳化利用展开深入的研
通过对地表与深部及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论证了福建推覆构造的存在,讨论了其构造特征及构造样式,并对推覆构造的形成和演化提出了新的认识.根据福建推覆构造的不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