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痛风“痰瘀流注”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痛风(GOUT)是一种以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升高的一组代谢障碍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关节的急性炎症发作,但常因急性发作缓解后患者自觉症状消失而被忽视,或因治疗不当发展为远期功能活动障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痛风在中医学中属“痹证”、“痛风”、“历节”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湿、痰、热、瘀为痛风的主要病理因素,辨证时多结合证候特点及疾病分期进行治疗。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痛风与多种代谢性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等疾病存在密切联系。结合西医研究进展,再以中医理论指导痛风的辨证论治,是探索痛风诊疗途径的重要思路,能充分体现中西医学的思想精髓,是提高中医辨治痛风临床疗效的关键。本研究以病证结合为辨治思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痛风病例进行采集,以探讨痛风“痰瘀流注”理论的诊疗规律及临床应用。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痛风发病特点、临床特征,以及殷海波教授用药规律,从而阐释“痰瘀流注”致病理论。方法:通过收集门诊病历,填写临床病例采集表,运用Epidate3.1软件建立电子数据库,对70例患者基本信息、病史特征、临床症状及舌脉象、实验室检查、临床分期、证型分布、用药等信息逐一录入存档,应用SPSS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频数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应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症状、证型、分期、用药等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1纳入成分特征:痛风患者的男女比例为35:1,平均发病年龄在(37.69±13.75)岁,其中以21-30岁、39-40岁痛风发病者最多。病程5年以下者居多(占54.29%),其中最短4天,最长达30年。痛风分期相对平衡:急性发作期占38.57%,间歇发作期占32.86%,慢性痛风石病变期占28.57%,肾脏病期占42.86%。研究显示24.29%的患者发作次数在1次(就诊前一年内),5.71%患者呈持续性发作(就诊前一年内);30.00%的患者两次痛风发作间隔在2周以内(就诊前一年内),缓解期短暂甚至缺失。55.71%患者在就诊前已自行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57.14%患者就诊前已戒酒(包括啤酒、白酒等)。2合并疾病及辅助检查:痛风合并血脂代谢紊乱、脂肪肝者最多,分别高达29.59%、28.57%,合并高血压、肾结石次之,分别为12.76%、11.22%。伴有体重超重及肥胖(以BMI为检测标准)的痛风患者达80%以上,中心性肥胖(以腰围为检测标准)人群占比也接近80%;尿酸碱度在6.0以下的患者达80.01%,其中尿酸碱度在5.0的频率最高,为34.29%。血尿酸平均值在(553.98+130.16) umol/L,高尿酸血症者占87.14%:TC、TG、HDL-C、LDL-C异常率分别为15.71%、37.14%、38.57%、10.00%;空腹血糖异常者占17.14%。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BMI、腰围、总胆固醇在5组血尿酸水平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血尿酸与BMI、腰围、总胆固醇存在一定内在关联。经双能量CT扫描发现36.36%患者体内存在痛风结晶,并以双足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多见。3 临床特征:痛风患者疼痛发作部位主要为双足第一跖趾关节,占28.32%。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70(20.65%)、肿胀61(17.99%)、灼热56(16.52%)、压痛55(16.22%)、皮色发红50(14.75%)、关节活动受限29(8.55%),可触及痛风石18(5.31%)。主要伴随症状为:口唇紫暗51(12.56%)、面色油光44(10.84%)、睡觉打鼾44(10.84%)、汗多而粘39(9.61%)、气短乏力27(6.65%)、小便色黄25(6.16%)、腰膝酸软19(4.68%)、四肢困重17(4.19%)、大便粘滞17(4.19%)、头目昏沉16(3.94%)。舌象分布为舌色红/绛、紫红/淡紫,苔色黄、白,苔质薄、腻;综合舌象以舌红绛苔薄黄为主。脉象依次分布为滑、沉、弦、细、数,以沉滑为主。通过复杂网络分析,综合所有症状及舌脉象得出核心症状为: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灼热、局部皮色发红、压痛、可触及痛风石,口唇紫暗、大便粘滞、腰膝酸软、汗多而粘、睡觉打鼾、面色油光、气短乏力、小便色黄、舌红、舌紫红、苔薄白、脉弦、脉细、脉沉、脉滑。4证型用药:调查发现痛风的中医证型分布依次为痰瘀痹阻证(45.59%)、湿热蕴结证(30.88%)、脾虚湿盛证(13.24%)、肝肾阴虚证(10.29%),复合证型以湿热蕴结证与痰瘀痹阻证最为多见。由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殷海波教授的核心用药:苍术、丹参、车前子、生薏苡仁、浙贝母、茯苓、金钱草、王不留行、生甘草、萆薢、苦参、益母草。5痰瘀证型与病-症-药相关分析:痰瘀证型是经调查发现的痛风最常见的证型之一。经复杂网络的非同质网络分析显示,痰瘀痹阻证可广泛见于急性期、间歇期、慢性期各期;痰瘀痹阻证的核心症状包括:关节肿胀、灼热、压痛、疼痛、活动受限、可触及痛风石、局部皮色发红、小便色黄、口唇紫暗、面色油光、气短乏力、睡觉打鼾、汗多而粘、大便粘滞、舌红或紫红、脉沉滑。合并疾病方面,痰瘀痹阻证与肾结石、高血压、血脂代谢紊乱、脂肪肝、糖尿病、空腹血糖升高(糖尿病前期)均有一定的关联。经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殷海波教授辨治痰瘀痹阻证痛风的常用药物有:苍术、丹参、车前子、茯苓、浙贝母、生薏苡仁、黄柏、王不留行、生甘草、清半夏、萆薢、白芥子、莪术、生黄芪、苦参、赤芍、土茯苓、青蒿、川牛膝、防己、金钱草、益母草。结论:1痛风痰瘀病理产物的形成,与痛风患者饮食膏粱、体质差异密切相关。痰瘀贯穿于痛风的各个阶段,是痛风发病的根本原因。2痛风的证型分布以痰瘀痹阻证最为多见,该证型广泛分布于痛风各分期;痛风核心症状中的大部分均能体现痰瘀证型的临床特征:如关节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压痛、可触及痛风石;口唇紫暗、大便粘滞、汗多而粘、睡觉打鼾、面色油光、舌紫红、脉沉、脉滑。3痛风与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肾结石、糖尿病(糖尿病前期)、冠心病、脑卒中、肥胖等疾病密切相关;而证型与合并疾病的复杂网络图显示痛风痰瘀痹阻证与前五位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痛风与相关疾病的密切联系可以用“痰瘀流注”理论解释:瘀流注于关节、经脉、脏腑、腠理进而变生结晶沉积在关节,或累积于皮下而成脂肪瘤,或阻于肾脏而成肾结石,或变生为过剩的血糖、血脂沉积在血管中,从而构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高血压等疾病的危险因素。4从痰瘀辨治痛风是痛风诊疗的基本思路。导师核心用药以苍术、丹参燥湿化痰、活血化瘀为君药,配合车前子、生薏苡仁、浙贝母、茯苓、金钱草、王不留行、生甘草、萆薢、苦参、益母草等共凑化痰逐瘀之功。结合痛风分期特点及合并疾病不同随症加减。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在建立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基础上采用柱前衍生-HPLC-UV技术,通过定量分析大鼠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形成前后血清样品及尿样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即多种氨基酸)的
超临界水是介于液态水和水蒸气之间的混合态。相比于气态水和液态水,超临界水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氢键、溶解度、粘度、扩散系数、介电常数等随着状态参数(温度、压力、密度)的
目的研究中医延续护理改善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首次诊断急性脑卒中患者共8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
在核电站运行事故条件下,会释放裂变产物碘或碘的化合物,其中相当份额转化为有机碘,主要是甲基碘。裂变产物碘转化为甲基碘的比例,数据相当分散,从小于1%到大于20%,具体数值
目的:观察化痰脉通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mg每日一次一片、阿托
【正】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价值主要包涵三个层面:一曰文本价值,即评点者通过对小说文本的增饰、考订,使评点本在小说个体的演变中获得的版本价值;二曰理论价值,即评点者通过
本文尝试探究汉语谐音类网络新词的语法隐喻本质,并指出其语义交汇所带来的隐喻效果。
聚酰胺/聚丙烯(PA/PP)共混物在工业上的应用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PA/PP共混物具有PA的热性能和PP的易加工性能,这是一种经济和灵活的改变聚合物基本性能的方法。PA/PP共混物具
本文介绍了核电站空气净化系统中高效空气粒子过滤器(HEPA过滤器)和碘吸附器的几种主要现场试验方法,并对这些方法进行了比较;重点对国内尚未建立的法国标准现场试验方法进行了介绍。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它既要有高等教育的共性,同时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色,才能存在和发展。办学特色不仅是指办出专业特色,还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