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为规避风云变化的市场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应运而生,随即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其低成本、高杠杆的特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完善,其功能已不仅局限于避险,而且成为备受青睐的投资工具。在衍生品的运用方面,中国企业起步较晚,最开始仅限于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2001年受入世的影响,在“走出去”大旗的倡导下,国内企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全球经济活动中,不得不受到汇率、大宗商品价格、利率等波动的影响,暴露的风险敞口渐增,因此国内企业渐多运用衍生品规避相应的市场风险。2008年,相继爆出深南电、中信泰富等企业使用衍生品套期保值带来巨额亏损,甚至濒临破产,这一现象与套期保值风险管理的理论严重相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相关人士对公司套期保值的效果产生了质疑,甚至有学者认为上市公司打着“套期”的旗号实际是豪赌投机。套期保值增加公司风险,究竟是个案还是普遍行为,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课题。 本文结合中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在回顾和总结国内外经典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A股市场非金融企业使用衍生品套期保值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本文选取2008年及2009年新使用衍生品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破产风险和现金流波动性作为公司风险的度量,研究了样本企业在衍生品套期保值时期对公司风险的影响。同时以同一行业中规模相近不使用衍生品的企业为控制样本,利用Excel和Stata软件,在传统企业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结合非参检验方式,研究了新使用者相对于控制组在套期保值前后四年窗口期内对公司风险影响的差异。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以往关于非金融企业衍生品的研究,由于使用衍生品会计信息数据的不可得性,研究方式主要侧重于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本文通过手工搜集A股市场861家上市企业四年的年报数据,统计了衍生品的使用情况及相关会计信息,并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检验了衍生品使用对公司风险的影响,结果具有一般普适意义。内容上,本文通过设置配对组,控制了特定研究时间段所带来的影响,比较了新使用者、不使用者在套期保值前后时间段里对公司风险影响的差异,使得结果更加客观可靠。同时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国内企业套期保值的规模和效率对公司风险的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衍生品的新使用者在套期保值前与不使用者在公司破产风险层面存在显著差异,新使用者的破产风险更高,根据公司财务理论,具有规避风险的动机;第二,衍生品的新使用者在使用衍生品套期保值的时期相对于不使用者对公司风险的影响显著为负,说明新使用者显著降低了公司风险,与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理论相符;第三,衍生品的套期保值规模与公司风险不存在显著关系,而套期保值效率与公司风险显著负相关。以上结论证实,我国A股市场非金融企业的衍生品新使用者套期保值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公司风险,且达到了降低风险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