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诗学的联姻——杨宪益典籍英译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55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学”一词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指的是以批评戏剧为主而生成的文艺理论,因为在当时“诗”经常被用于指称普遍意义上的艺术。把poetics狭义地理解为“关于诗的研究”,这无疑大大缩小了诗学的范畴,遮掩了诗学的光芒。本文所要研究的诗学跳出了狭义诗学的范畴,是传承亚里士多德poetics的广义诗学,指文学创作的理论。或参照雅克布森对诗学的初步定义,即“诗学关注的是什么使得言语信息成了艺术品”。   纵观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翻译理论与诗学有着许多联姻融合之处。雅各布森指出语言具有六大功能,其中强调语言的诗学功能最具有创新意义。乔治·斯坦纳试图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建立一种“关于翻译的系统诗学”。亨利·梅肖尼克指出诗学是“关于作品价值与意蕴的理论”,翻译的功能就在于“诗学的、文化的生成转化”。勒菲弗尔指出一切改写都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在文学内部发生作用的诗学,不仅包括社会的主流诗学,也包括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的个人诗学。   中国的翻译理论中也闪烁着诗学的光芒,许多的翻译家在其翻译理论及实践中或隐或显地传达着诗学的思想。严复提出的“雅”标志着其诗学意识的觉悟。林语堂关于“美”的标准就是他诗学观念的体现。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等都带有诗学表达的色彩。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是以“信”为目标,即忠于原作的“内容”或“思想”;在这种社会诗学的要求下,译者就必须尽可能多的在层次上、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这种诗学传统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学贯中西,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汉、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成功地将许多中国典籍译成英文。在中国的社会诗学的制约和影响下,杨宪益不断提升自身的诗学修养和诗学追求,并有意识地将其应用到典籍英译的实践中。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研究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中西翻译发展史上翻译与诗学的融通之处,以及当前杨宪益典籍英译的研究成果。第三章是本文的理沦框架,在辩证分析“诗学”的基础上探讨翻译与诗学的联姻之路。第四章从诗学的视角解读杨宪益的典籍英译,对其在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学以及文化的翻译策略做个案分析;重点阐述中国独特的社会诗学和杨宪益的个人诗学对其典籍英译的影响。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   从诗学的视角来解读杨宪益的典籍英译是一个创新性的实验,期待着为中国的典籍翻译研究找到新的路径。
其他文献
各位早上好。  不过是不是一个好的早上我就不确定了……昨天我与Akke、Kelly、Misery、Xboct、Dendi、Helen、Young还有一些朋友试了一下中国的米酒和其他饮料,感觉很不错,很好地减轻了我们输给C9的阵痛。  输给C9真是太差劲了,特别是在我们鏖战了97分钟之后,比赛出现了持续的出错和崩溃。因为主办方没碰到过这种情况,实在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当时大家讨论了很多,不过最后
最近,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热切期待的《江泽民文选》出版发行了。这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8月15日,中共中央专门作出了《关于学习〈江泽民文选〉的决定》,
群众推荐党委预审支部票决全程公示近年来,晋城市立足人口主体是农民、工作重点在农村的基本市情,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党建工作机制,较好地引领和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生于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东南部,后加入大英帝国商队并取得英国国籍,进而定居英国用英语写作。尽管康拉德在二十岁时他的英语知识充其量不过是几十个单词
理查德·耶茨(1926-1992)是美国焦虑时代的代言人,也是二十世纪独具洞察力的优秀作家。然而他在文学史上长期受冷落、被遗忘,即使在现代仍未受到读者和批评界足够的关注。《革命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作为20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现代主义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致力于探索和发展“意识流”这种全新的背离传统写作手法来揭示现实、尤其是现代人内心世界的小说形式。伍尔
本文阐述了在LCD(液晶显示器)中图形显示控制器和液晶屏之间数据传输过程中遇到的电磁干扰等问题,并结合实际工作采用低压差分信号(LVDS)传输技术,增强了液晶显示器数据传输
单重态氧发生器(SOG)是氧碘化学激光器(COIL)的重要部件。介绍了单重态氧发生器发展过程中的4种类型以及最新进展,并比较各种发生器的优缺点,提出新设计的氧发生器需要考虑的问题。
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增加,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而跨文化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一直是一个研究热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出国深造,在促进了全球学识交流与文化交际的同时,他们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