锆钛酸钡(BZT)基陶瓷的弛豫铁电性及介电性能研究

来源 :江苏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y6924515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电性能优异、温度稳定性良好的小型化陶瓷电容器已成为当今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趋势。本文目的在于获得具有高介电常数、低介电损耗以及低容温变化率的锆钛酸钡(BZT)基陶瓷电容器材料。本实验以Ba(Zr0.1Ti0.9)O3陶瓷为基体,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x wt.%Ho2O3掺杂(1-y)Ba(Zr0.1Ti0.9)O3-yBa(Zn1/3Nb2/3)O3(x=07,y=00.1)陶瓷,从稀土元素掺杂和体系复合角度出发,系统地研究Ho2O3掺杂量、主晶相组成以及烧结工艺对Ba(Zr0.1Ti0.9)O3基陶瓷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能谱仪(EDS)分析了Ba(Zr0.1Ti0.9)O3基陶瓷的物相组成和表面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随着Ho2O3掺杂量的增加,Ba(Zr0.1Ti0.9)O3基陶瓷从钙钛矿型单相固溶体转变为以Ho2Ti2O7为第二相的多相结构;(1-y)Ba(Zr0.1Ti0.9)O3-yBa(Zn1/3Nb2/3)O3陶瓷随Ba(Zn1/3Nb2/3)O3摩尔量的提高,晶体结构由伪立方相转变为多相共存;在04 wt.%Ho2O3掺杂(1-y)Ba(Zr0.1Ti0.9)O3-y Ba(Zn1/3Nb2/3)O3陶瓷体系中,陶瓷表现为立方钙钛矿结构。通过高低温介电性能测试系统和铁电测试系统得到Ba(Zr0.1Ti0.9)O3基陶瓷在多频下的介电性能温谱、介电频谱以及电滞回线,并进一步分析了陶瓷的弥散相变、频率色散和铁电弛豫行为。结果发现,随着Ho2O3掺杂量的增加或者Ba(Zn1/3Nb2/3)O3摩尔量的提高,Ba(Zr0.1Ti0.9)O3基陶瓷的室温介电常数εrRT先增大后减小,室温介电损耗tanδ保持在0.01左右;适当的增加Ho2O3掺杂量或者提高Ba(Zn1/3Nb2/3)O3摩尔量可以使Ba(Zr0.1Ti0.9)O3基陶瓷实现从普通铁电体向弛豫铁电体的转变;而Ba(Zr0.1Ti0.9)O3基陶瓷的电滞回线表现为由“束腰型”的铁电体向“线性”的顺电体转变。提高烧结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可以使Ba(Zr0.1Ti0.9)O3基陶瓷的居里温度Tm微调至室温附近,有利于提高室温介电常数。在最佳的烧结工艺下,适当的增加Ho2O3掺杂量、提高Ba(Zn1/3Nb2/3)O3摩尔量有利于获得温度稳定性良好的Ba(Zr0.1Ti0.9)O3基陶瓷电容器材料。基于前两种体系陶瓷中的最佳成分点,同时利用掺杂和复合得到2 wt.%Ho2O3掺杂0.97Ba(Zr0.1Ti0.9)O3-0.03Ba(Zn1/3Nb2/3)O3陶瓷介电常数变化率较低(Δεrr=-55.7+5%,-3085℃),室温介电常数较高(εr=6731.42)、介电损耗较低(tanδ=0.009),有望成为环境友好的满足Y5V型要求的温度稳定型陶瓷电容器。
其他文献
虽然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和数字变焦相关的图像处理技术,但我们通常很少去关心这些技术或概念。数码相机问世后,随着此类技术不断被用于数码相机本身,“数字变焦”这一
株高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往往与产量相关性状密切关联,在水稻育种中有重要利用价值。本研究以日本晴为受体、缙恢35为供体亲本,经表型和分子标记双重选择,鉴定了一个水稻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越来越注重于发展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当中也更加注重对于经营管理方法的创新变革,这是能够提高企业发展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本文立足中国汉族文字的普通话语音,在对中国汉字的基本语音概念了解的前提下,从汉语语言的语音入手,分析中国声乐依字行腔的艺术规律和特殊字音的行腔处理,从而一步一步进行
本文基于熔融沉积成型3D打印技术和4D打印技术,设计并实现了连续碳纤维增强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复合材料的3D打印方法和大尺寸可展开结构的3D打印兼赋形方法,并对打印结构进行了
深刻认识短距离速滑技战术特征是项目制胜的关键所在,对探寻训练规律、改革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益和科学安排负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采用文献资料法、图像分析法和数理统
目的根据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分析引起意识障碍的主要原因及以意识障碍为发作症状的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了治疗。方法回顾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近三年意识障碍患者11例,给
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现代学徒制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基于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分析本校实施过程来阐述实施学徒制的思路及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找准利益平
从气候、土壤等方面分析了制约雷州半岛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的途径和对策.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急剧变化,人们对未来发展研究有着迫切需要,但是专门负责研究未来的未来学却发展迟缓。根本原因是未来学的研究对象尚未实际存在、尚未实际发生,超出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