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短脉冲激光的精密控制及非线性混频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874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超短脉冲激光重复频率控制锁定的广泛需求,首先通过自行研制的电子锁相环系统,进行了这类激光重复频率锁定控制的研究,并基于复杂可编程器件,研制了上升沿较短的具有多路输出功能的超快激光放大器分频延时器。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皮秒800nm钛宝石激光与1064nm全固态皮秒钒酸钇激光的主动同步;进而利用该同步激光两路波长之间的非线性混频实验研究,分别采用非线性晶体BBO和MgO:PPIN实现了和频及差频的输出,结合对钛宝石激光的波长调谐获得了可调谐蓝光及中红外波段的可调谐超短激光激光输出,从而演示证明了拓展超短脉冲激光波长的一种新途径。最后针对飞秒光纤激光的需要,进行了掺铒光纤锁模激光的初步研究,得到了波长1530nm调Q锁模激光输出。   本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结果有:   1.研制成功可用于重复频率锁   定及不同超快激光器同步的锁相环电路,该电路可以获得良好的重复频率锁定结果,重复频率锁定的阿仑偏差可达10-15。   2.基于自制的锁相环电路,以皮秒钛宝石激光及自建全固态皮秒钒酸钇为对象,实现了两台不同波长皮秒激的主动同步,实验测量结果表明同步精度(timing jitter)小于1ps,这一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推广到任意波长超短脉冲激光的同步中。   3.基于上述的同步激光,通过采用BBO晶体的和频及对钛宝石激光的波长调谐,得到了中心在455nm~479nm范围内可调、最高平均功率达28mW的蓝光超短脉冲激光,据我们所知,这是迄今在该波短段所获得的超短脉冲激光的最高平均功率。   4.首次进行了同步的皮秒钛宝石激光与皮秒钒酸钇激光之间的差频研究,采用MgO:PPIN晶体作为差频元件,得到了中心波长在3μm附近可调的超快皮秒中红外激光辐射,在实验上证明了实现差频超短脉冲激光的一种新方法。这一技术方法在原理上还可以进一步用于产生中红外参量放大激光的种子脉冲及超快THz辐射产生等应用研究中。   5.基于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研制了分频及延时电路。分频信号上升沿5ns左右,可延时10μs,可应用于各类超快激光放大器。   6.针对光纤超快激光在光学频率梳等方面的应用,以掺铒光纤为对象进行了光纤激光锁模的初步理论和实验研究,建立了模拟计算的算法,并在实验上获得了孤子锁模机制的调O锁模超短脉冲激光输出。
其他文献
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光电性能,近些年来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控制生长不同形貌和结构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展,部分研究者们已经开始着
本文的研究主要围绕两种新型锂盐,双氟黄酰亚胺锂(LiFSI)和(氟磺酰)(正全氟丁基磺酰)亚胺锂(LiFNFSI),对其所组成的电解液体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双氟黄酰亚胺锂(L
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是差分吸收光谱技术的一种应用,是一种地基被动的遥感设备,它利用差分吸收光谱技术,实现对大气痕量气体的地基遥感。MAX-DOAS系统由望远镜、光纤光
一个人的教学思想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教学思想是从一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潜滋暗长出来的,从蒙胧到清晰,从浅显到深刻,从随性到自觉,从零散到系统……展现的是一
那一年,梁朝伟和张曼玉带着电影《花样年华》来台湾宣传,电影发布会由我负责主持。当时我二十岁出头,年纪尚轻,得知即将访问两位大牌兴奋不已。虽然事前做足心理建设,当他俩现身会场,我们所有人还是被那明星的气场震慑到了。  发布会开始前,我对两位自我介绍:“哈喽!你们好,我是今天的主持人阿雅,很高兴见到你们!”  张曼玉对我微微一笑,梁朝伟则给了我一个像太阳一样温暖的笑容。“阿雅,今天要麻烦你了,我们俩的
期刊
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一年级学生走进积累,让他们在积累中成长呢?一、在模仿中积累一年级学生特别善于模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十分注意利用学生的
2.0μm波段激光以其能被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吸收等特点而在医疗、军事和环境监测等多个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输出波长在800 nm附近的半导体激光泵浦Tm3+离子掺杂和Tm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地传输和处理巨量信息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人们提出了光网络和光通信的概念。随之而来,具有高稳定性、高集成化且性能可调的光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Tunable Diode Laser Absorption Spectroscopy,TDLAS)技术因为其具有的高灵敏度、极佳的气体选择能力、非接触测量以及快速响应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
对粲偶素粒子强子衰变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衰变机制和检验微扰QCD(pQCD)理论。历史上,为检验pQCD预言的“12%规则”和理解实验上的“ρπ疑难”,实验和理论上都做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