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表典型矿物的空间风化模拟与光度学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ll200710023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遥感是目前行星科学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其中遥测可见-近红外反射光谱数据相对比较容易获取,因此被广泛应用到各种探测任务中。而对遥测光谱数据解译的准确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空间风化作用、不同的观测几何条件等等。本学位论文通过采用空间风化模拟实验与实验室控制性光度测量对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包括微陨石撞击与太阳风粒子注入等过程在内的空间风化作用会改变物质原有的可见-近红外(VNIR)反射光谱特征,使原本的光谱发生暗化和红化,同时减弱其特征吸收峰。这种光谱变化主要是由在空间风化过程中产生的纳米相金属铁颗粒(npFe0)所导致的。由于橄榄石、辉石等硅酸盐矿物在VNIR波段内的光谱吸收特征主要是由其晶体场中Fe2+外层电子跃迁时吸收相应频率的光子而产生的,因此受到npFe0的影响较大。而在中红外波段(MIR),矿物的光谱特征主要是由晶格的振动产生的,其受空间风化作用的影响可能会与VNIR反射光谱不同。Hapke模型被广泛用于从VNIR反射光谱的中定量反演矿物含量等信息,相函数是该模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用于表征颗粒散射光的角度分布特征。理论上相函数与矿物类型和波长均有关,但是在实际光谱定量分析中,各矿物端元及混合物的相函数常被假定为一个与端元和波长无关的常数。钛铁矿是月表一种具有很强吸收的不透明矿物,相比于月表橄榄石、辉石与斜长石这类透明或半透明的硅酸盐矿物,它很可能呈现出非常不同的相函数。因此仅仅用单个相函数值来表征月壤颗粒可能会使光谱定量反演结果产生较大偏差,尤其是钛铁矿的含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1.利用脉冲激光进行空间风化模拟实验本研究采用脉冲激光对位于真空腔中的橄榄石粉末样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照射,以模拟不同程度的空间风化,制备出了不同风化程度的模拟样品。并对照射前后的样品进行了详细的VNIR与MIR反射光谱测量,结果显示照射后样品的VNIR光谱产生了红化、暗化、与吸收峰弱化等典型空间风化效果。但是MIR光谱特征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即使经过强烈照射之后,橄榄石样品的主要振动特征依然被保留了下来。利用透射电镜与拉曼光谱技术对这些样品的微观结构变化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脉冲激光照射成功模拟出了实际空间风化作用的典型产物:纳米相的铁颗粒与非晶质包层等。2.考虑空间风化作用的光谱数值模拟本研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npFe0与非晶质包层在VNIR与MIR波段的光谱影响进行了分析。分别采用了辐射传输方程的近似解析解Hapke模型与严格数值算法(DISORT)来进行了计算。虽然前人已采用Hapke模型对npFe0的光谱影响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多是聚焦于VNIR波段,同时大多是假定npFe0均匀分布与宿主颗粒内部,并且对npFe0尺寸影响的探讨较为缺乏。本研究采用有效介质理论与带包层颗粒光散射算法分别对不同含量npFe0以不同分布形式存在时的光谱影响进行了预测;同时对不同成分与不同厚度非晶质包层的光谱影响进行了模型分析。结果表明npFe0对VNIR反射光谱影响显著,但对MIR光谱的影响非常有限;而非晶质包层在达到一定厚度时,才会对MIR光谱产生明显影响。3.月表典型矿物的单散射相函数研究本研究利用布朗大学RELAB光谱实验室的二向反射光谱仪,对以上四种月表典型矿物(橄榄石、辉石、斜长石、钛铁矿)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反射光谱测量,并基于这些新的光度光谱数据,利用Hapke模型对这些端元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相函数的参数进行了反演。并利用实验室制备的矿物混合物样品的反射光谱,对利用Hapke模型进行光谱定量分析时不同形式的相函数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准确的端元和混合物相函数有利于提高含钛铁矿混合物光谱定量反演准确度。经过上述实验与模型研究,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新认识:(1)与VNIR反射光谱相比,MIR光谱特征受到激光照射的影响更小。在真实的风化条件下,天体表面物质的MIR光谱特征可能保存的更为完好,从而可以作为未来遥感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2)利用Hapke模型进行光谱解混时,对各端元与混合物的相函数进行详细研究可以作为提高矿物含量反演准确度的一个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及其相邻海域,被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所环抱,在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板缘与板内构造复杂交织的区域背景下,频繁遭受挤压、拉伸和剪切作用影响,拥有十分复杂的地貌特征、活跃的地壳变形活动、以及频繁的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运动对我国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如渤海湾、柴达木和琼东南盆地等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岩心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从盆地动力学角度,围绕中国大陆边
本文基于西准噶尔和华南7条剖面、300余件孢粉样品进行处理,识别出西准噶尔和华南法门期疑源类30属55种、孢子35属54种,并对西准噶尔地区1个联合种进行修订和多个属种在该地区进行首次报道;新疆西准噶尔洪古勒楞组下部孢子组合可与东欧Cyrtospora cristifer–Diaphanospora zadonica(CZ)孢子组合带和西欧Knoxisporites dedaleus–Diduci
青藏高原作为当前世界上最新且仍在持续俯冲的大陆碰撞造山带,其巨厚地壳的成因和地表岩浆的动力学演化过程一直是地学界非常关注的科学问题。石榴角闪岩可能是青藏高原中下地壳主要岩石类型之一。然而,目前国际上对石榴角闪岩的部分熔融和变形实验研究程度很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深部地壳变形和部分熔融的认识。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壳源岩浆成因以及石榴角闪岩流变强度、变形机制和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本论文以石榴角闪岩为主
地球早期地壳形成和生长过程以及地球动力学演化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难点。华北克拉通经历了早期的陆核形成、新太古代地壳生长、地体拼合与古元古代裂解-陆陆碰撞的克拉通化过程,是探索大陆地壳生长和早期地球动力学体制的天然实验室。然而,由于早前寒武纪岩石出露有限以及研究方法的侧重性不同,目前对华北克拉通太古宙-古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的精细过程,尤其是对太古宙末期(~2.5 Ga)这一重要构造事件的性质和
遥感信息提取技术在国民生活的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绝大多数遥感信息提取应用所面对的都是不平衡数据集。特别地,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类活动的干预,城镇区域遥感数据集呈现出越来越严峻的不平衡状态。但是,大多数信息提取技术会在少数类上形成不适当的偏置,甚至导致少数类的分类失败,从而限制信息的准确获取。所以,针对常态化的城镇遥感不平衡分类问题,提高少数类的识别精度的同时保证场景内其它地物的识别
中亚造山带(CAOB)是世界上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之一,其形成始于新元古代(~1.0 Ga),持续到晚古生代(~250 Ma)古亚洲洋闭合,经历了陆缘增生、后碰撞和陆内造山作用等多个阶段。准噶尔地区位于CAOB的西南部,被认为是了解整个CAOB演化的关键构造部位。然而,由于缺乏捕虏体和深部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准噶尔地区下方的岩石圈属性和构造演化仍然备受争议。主要的争议在于,其基底应为一个前寒武纪微大陆还
学位
中国及周边气候环境的总格局大致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受季风环流影响的东南部湿润地区,受西风主控的内陆干旱/半干旱的西部地区,以及主要受西风带和印度夏季风共同影响的青藏高原地区。前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亚洲季风控制的沉积记录和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带上;而受西风环流变化影响的中亚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全新世亚轨道尺度上。西风带连接着北大西洋以及与青藏高原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
敦煌雅丹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甘肃新疆两省交界处,地处阿尔金山和北山之间的断陷盆地,西南侧为库姆塔格沙漠。研究区存在着两组走向近乎垂直的雅丹,北侧雅丹近南北走向,南侧雅丹近东西走向,西南侧为库姆塔格沙漠的线性沙垄,整个雅丹区350 km2左右。在如此狭小的区域存在着两组走向截然不同的雅丹,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个“孤例”,其成因一直存在争议。雅丹是一种典型的风成地貌,最显著的特征是雅丹走向平行于主风向。
随着海洋油气资源勘探逐步深入至复杂构造油气田、海底深部油气藏以及隐伏构造油气藏等领域,传统海上地震采集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油气勘探形势下的需求,迫切需要发展高效、高密度采集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全球对油气能源的需求量巨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对世界能源的需求量正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作为海洋大国,我国的海洋油气储量十分丰富,海洋油气勘探逐渐开始接替陆地油气勘探输出资源的任务,
东昆仑造山带位于特提斯域东部,其记录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演化和晚古生代-中生代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并包含丰富的金矿资源,近年来广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关于该地区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的转换时限,古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弧后伸展时限和大陆碰撞时限,多期构造-岩浆作用与金成矿之间的关系,典型金矿内多阶段流体活动中金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位于东昆仑造山带东部的沟里金矿田为东昆仑地区主要的金矿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