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尺度功能脑网络连接分析

来源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oba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脑是一个进行信息处理的复杂系统,不同脑网络间的协同工作与动态交互是支撑起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先决条件。为了更加准确深入地理解大脑的工作机理并探究各类脑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我们需要从功能整合的角度出发进行大尺度功能脑网络连接分析。本文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数据,开展了脑网络间的连接分析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间静态与动态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网络间功能连接分析方法,形成“基于独立成分分析的脑网络提取—基于相关分析的网络间静态功能连接分析—基于滑动窗口分析与低频振荡振幅的网络间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的方法框架。基于此,采用一组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及正常被试的静息态fMRI数据探究了默认网络、注意网络和额顶控制网络各子网间的功能连接,首次发现患者相比于正常被试,在额顶控制左侧子网建立了与默认网络前子网、腹侧注意网络的增强的功能连接,而额顶控制右侧子网建立了与默认网络前、后子网的增强的功能连接;同时,默认网络前子网与腹侧注意网络之间在正常被试中是负连接但是在病人中却是正连接;动态功能连接分析结果同样揭示出一些连接的时域波动性在病人和正常被试间存在显著差异。网络间时-频格兰杰因果连接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了基于多变量格兰杰因果模型的有效连接分析方法,提出时域与频域相结合的格兰杰因果连接分析方法框架;仿真实验显示该方法框架的应用能够有效避免间接格兰杰因果关系影响,且时、频两个分析角度的结合确保了最终结果的准确度与可靠性。基于此,同样采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数据,研究了患者与正常被试在十三个特定脑网络间的有效连接差异。时频分析结果共同显示,患者和正常被试在听觉网络到默认网络前子网之间,在运动网络到默认网络后子网之间,在默认网络前子网到腹侧注意网络和额顶控制左侧子网之间,以及额顶控制左侧子网与腹侧注意网络双向间存在显著的有效连接差异。本文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分析网络间功能连接和有效连接的两套方法学框架,并采用特发性全面性癫痫数据证实方法框架在认知神经科学及临床应用中的潜在价值,揭示出患者在一些脑网络间存在功能连接及有效连接异常,获得了关于该疾病脑网络模型的新发现。本文研究工作表明,基于fMRI的功能网络连接分析是探索脑功能模块间信息交互与整合关系的有效方法;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能够为理解一些脑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其他文献
本文以大鼠桶状皮层为研究对象,基于内源光学成像设备,研究了刺激调制下自发低频振荡(low-frequency oscillation,LFO)的时空特性。后以内源光学成像、微电极阵列和激光多普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是第四代移动通信物理层的核心技术。它最大的优点是能很好的对抗无线信道多径传播的能力,并且提高了频谱
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简称AUV)的故障诊断与容错研究是AUV技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AUV具备对自身状态的自主诊断和容错的能力是体现AUV的智能水平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照明的高效控制和照明效果多样化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同时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巨大,智能照明系统应运而生。智能照明系统充分利用
随着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现代电力电子设备在电力系统中大量投入使用,由此带来的电能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了电力部门和电力用户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改善和提高电能质量,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各种电能质量现象进行准确的故障定位、特征提取和分类识别。有鉴于此,论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针对电能质量扰动的检测与识别方法作了进一步探讨和研究。首先,鉴于小波变换具有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特性,使得信号
随着无线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其应用逐渐扩展到工业自动化领域。国内外许多公司、研究机构开始进行工业无线技术的研究,重庆邮电大学网络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也在国家863计划和重
学位
当前,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已成为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热点与关键技术。随着现代战争中敌方飞行目标的机动性能与战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利用单个传感器的量测数掘已很难实现
移动机器人进入未知环境时,不仅要根据已知的机器人位姿建立环境地图,获取环境的空间模型,而且需要根据已获得的环境地图,确定机器人新的位姿,称为同时定位与建图(Simultaneo
切换系统是一类重要的混杂系统,是指由一组连续或离散动态子系统组成,并按某种切换规则在各子系统间切换的动力系统。切换控制在很多实际系统中得到了应用,切换系统的研究具
随着网络技术和微机电系统技术的进步,以较低花费部署一组网络机器人于大范围内自动监测与收集数据是可行的。这些机器人以ad-hoc网络方式共享其感测信息,并通过协作与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