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能耗双向AF MIMO中继系统收发处理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hh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继技术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技术可以提供空间自由度,进而提供空间复用增益和分集增益,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和可靠性: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的MIMO中继技术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由于双向中继相对于单向中继可以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因此最近双向MIMO中继系统收发处理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对于双向放大转发(Amplify and Forword,AF) MIMO中继系统收发处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满足功率约束的条件下最优化系统的性能,包括最大化速率,最小化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 MSE)等。然而随着节能减排的理念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尽量减少通信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已经成为通信系统的一大要求,为此本文研究低能耗的双向AF MIMO中继系统收发处理设计问题。针对多用户对双向AF MIMO中继系统,本文考虑通过联合优化设计用户预编码矩阵、中继预编码矩阵和用户接收矩阵,在满足每个用户接收信号MSE约束的条件下最小化所有用户和中继的总功率。由于所形成的优化问题是非凸的,难以直接求解,因此本文首先将原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分别是固定用户预编码矩阵和中继预编码矩阵,优化用户接收矩阵,该问题比较容易求解;固定用户预编码矩阵和用户接收矩阵,优化中继预编码矩阵,该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约束二次规划(Quadratically Constrained Quadratic Programming, QCQP)问题:固定中继预编码矩阵和用户接收矩阵,优化用户预编码矩阵,该问题也可以转化为QCQP问题。分别求解这三个子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交替优化的迭代算法来求解原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是收敛的,并且可以有效地节省系统的功率消耗。针对非对称蜂窝双向AF MIMO中继系统,本文通过联合优化基站预编码矩阵、中继预编码矩阵和基站接收矩阵来最小化基站和中继总的功率消耗,条件是满足基站和接收用户(Receive only User, RUE)接收信号的MSE约束。所形成的问题是非凸的,因此本文首先将原问题分解为三个子问题:固定基站预编码矩阵和中继预编码矩阵,优化基站接收矩阵,该问题可以比较容易解决:固定基站预编码矩阵和基站接收矩阵,优化中继预编码矩阵,该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半定规划(Semidefinite Programming, SDP)问题;固定中继预编码矩阵和基站接收矩阵,优化基站预编码矩阵,该问题也可以转化为一个SDP问题。分别对这三个子问题进行求解,然后本文提出一种交替优化迭代的算法来求解原问题。仿真结果验证了本义所提算法的收敛性和在节省功率消耗方面的性能。
其他文献
绍兴市鞍兴电气设备修理厂是一个专门从事调剂、修理大型电机的企业,建厂10年来,以其优异的修理质量和“急用户所急,想用户所想”的服务态度,使得仅有10余名职工的小厂生意兴
自适应盲源分离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盲信号处理技术,融合了信号处理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语音处理、图像处理
本课题针对火炮膛压专用测试仪器—放入式电子测压器,在测试过程中无法接触上电的问题。研究了几种倒置开关。此种开关是一种新型开关,具有低电压驱动、低功率损耗、微小体积、延时功能、适用于批量生产的微型器件,其工作时不需要人为接触操作,只需要将开关倒置,就能实现‘关’状态和‘开’状态的单向转换。首先研究了由活塞或类似活塞的结构制作的倒置开关。分别利用水银、双球和磁铁作为开关内部活动滑块制作了水银、双球和干
电子商务是利用信息网络进行的商务活动,是一种电子化的运作方式.企业介入电子商务,不仅仅是在网上从事“网络营销”活动,还可以在网上宣传产品、展示企业形象、开展市场调查
期刊
近年来,随着蜂窝网络中移动设备数量和无线数据流量的爆炸式增长,网络内产生了严重的流量拥塞问题。传统的同构网络已经难以应对数据量的持续增长以及满足用户对于通信质量的
随着3G移动通信系统逐步成熟,3GPP早已开始了对其长期演进(LTE)系统的研究和标准化工作。与3G相比,LTE更具技术优势,具体体现在:高数据速率、分组传送、延迟降低、广域覆盖和向下
在临床医学影像中,核磁共振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医学辅助于段,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对软组织有极强的分辨率,没有电离辐射,成像方位多样
汽车的智能测距防撞已经成为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实际使用中,绝大多数的汽车防撞系统都是基于测距的,具有简单,便捷,造价低的优点。本文首次提出将防偏车道与测距防撞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