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相关的分子机制。
方法:
1.收集我院各临床科室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PA),用VITEK系统进行细菌鉴定,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从中筛选出多重耐药的临床分离PA共192株,进行如下实验研究:
2.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多重耐药株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测定,改良的多重纸片扩散法进行多重耐药株的金属β内酰胺酶(MBLs)的表型筛选,采用PCR方法进行MBLs相关基因和外膜蛋白缺失相关基因的扩增,分析MBLs在本地区的主要流行型别以及产酶菌的耐药谱;
3.采用CLSI推荐的方法对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ESBLs表型检测,同时采用PCR方法对其质粒DNA和染色体DNA分别进行ESBLs相关的基因扩增,并将两种方法检测ESBLs的结果与PCR法药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以评价两种不同方法在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产ESBLs的正确性。
4.对192株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进行第Ⅰ类整合酶和Ⅰ类整合子相关基因的PCR扩增检测,将整合子扩增产物按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类整理,对其中部分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拼接出全长基因序列后登陆Genebank。
结果:
1.192株多重耐药的PA中以呼吸科分布最多,占41%,其次为ICU、烧伤科、血液科、外科及其它科室,分别为26%、17%、15%、6%和2%;各种临床标本中以痰液中多重耐药的PA分离率最高,占60%,其次为烧伤创面38%,脓液11%,咽拭子4%,引流液3%,血液2%。
2.微量肉汤稀释法显示,该192株多重耐药的PA对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性非常严重,其MIC值大于8μg/ml者分别为95.3%和94.8%;改进的纸片协同法共检测出67株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株,根据其与底物及抑酶剂间协同环的类型共分为4种不同表型;PCR方法共扩增出65株金属β内酰胺酶阳性,其中IMP型44株,VIM型21株,该65株PA中有3株同时伴oprD2基因缺失,其余127株未扩增出IMP和VIM基因,但有14株oprD2基因缺失。
3.按CLSI推荐的ESBLs表型检测方法对192株多重耐药的PA进行ESBLs检测,其中6株ESBLs表型检测结果阳性,占总菌株数的3.1%:用PCR方法对PA的染色体DNA和质粒DNA分别进行ESBLs相关的基因检测,共检测出123株TEM基因阳性,占64.1%(123/192),10株SHV基因阳性,占5.2%(10/192),ESBLs总阳性率为69.3%(133/192),在质粒DNA和染色体DNA中均有ESBLs的基因分布;与K-B法药敏结果统计分析发现,CLSI推荐的ESBLs表型检测结果与PA的耐药表型符合率较低而PCR方法检测结果与PA的耐药表型符合率较高,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4.192株多重耐药的PA进行第Ⅰ类整合酶基因扩增,共有106株阳性,阳性率为55.2%;对第Ⅰ类整合子相关的基因进行PCR扩增检测,共有98株测得整合子相关基因组,阳性率为51.0%,产物大小从800bp至6000bp左右不等,根据其电泳图谱可分为11种不同型别:部分PA中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分子量大小的第Ⅰ类整合子,部分位于质粒DNA,部分位于染色体DNA,部分在质粒DNA和染色体DNA中共存;对部分菌株的整合子扩增产物测序发现第Ⅰ类整合子中多携带1~3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盒,其中以aacA4基因分布最为广泛,另有VIM-2、aadB、pse-1、arr-3等功能基因组分布于Ⅰ类整合子中。
结论:
1.我院多重耐药的PA在各临床科室分布广泛,以ICU分离率最高;各种临床标本中,以痰液的分离率最高。
2.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具有多重耐药性,其耐药机制与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密切相关;改进的纸片协同法对筛选PA临床分离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3.ESBLs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率高,是导致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CLSI推荐的ESBLs表型确证试验不适合PA产ESBLs的表型检测,PCR方法对PA产ESBLs的检测具有很高的符合率。
4.多重耐药的PA中第Ⅰ类整合酶分布广泛,其整合子中大部分携带有1~3种不同的耐药基因组,可位于质粒DNA中,也可位于染色体DNA中,亦可两种DNA中同时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