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荒原,重塑人生——索尔·贝娄作品中浪漫主义主题之探析

来源 :天津外国语学院 天津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huxin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61岁的索尔·贝娄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而后,国内外学者对他的生活和作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可喜的是国内的研究基本上与国外是同步的,但国外的有关索尔·贝娄一些研究在国内并没有被深刻探讨。索尔·贝娄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便是其中一例。其实,研究索尔·贝娄的浪漫主义倾向对我们理解和鉴赏他的作品是必要的,因此阐释这一课题也就有着十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也是本论文的主旨。 贝娄的浪漫主义倾向尤其表现在他的三个主要作品中:《雨王汉德森》(1958),《赫索格》(1963),《洪堡的礼物》(1975)。通过对这三部作品的细致分析,本文指出了体现其中的三个典型的浪漫主义主题:第一,追求精神的重生和不朽;第二,渴望自身和现实,思想和自然的联姻;第三,坚信想象的变通力量。在用浪漫主义取代荒原观念的过程中,贝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那就是,人类可以通过想象的力量来改变自己和周围的世界。和十九世纪的英美浪漫主义者一样,贝娄呼吁人们能从习俗的禁锢和平常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最终能为自己在荒原里找到一条出路。
其他文献
田纳西·威廉姆斯是一位多产的剧作家,他的作品曾经统治了二十世纪的美国剧场长达十五年之久。然而,在诸多有关威廉姆斯作品的评论中,对于他的女性形象,尤其是美国南方淑女形象的
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党的十六大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这次活动中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fulfill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 devices in legislative texts. The corpus of the verbal data in this research
就象铺设横贯大陆的铁路的最后一段一样,构成大器具连网机理的各个游离的要素最终走到了一起.1999年早些时候,在德国科隆Domotechnica器具贸易博览会上,几个欧洲器具制造商(
期刊
继成功推出最新织物染色机iMaster H2O和soft-TRD SIII之后,第斯公司将在上海推出最新纱线染色机iCone。这项新的开发成果不仅能满足最高环保标准,还能大幅度节水、节电。  i
期刊
在本届展会上,科技瑞玛将展出DOS&DYE Compact系统。这是一种用于管理和操作实验室染色测试的全自动化系统,可生成小样和相关染色配方,进而用于实际生产。该系统由Dosorama机器
作为十九世纪晚期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马斯·哈代一直被人们认为是有争议的作家。其作品在受到表扬同时也受到批评。不管哈代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作家,我们都不可否认他形象
中等师范学校写字课是一门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相结合的基础课、工具课;是学习中师各门课程不可缺少的文化课;也是基础教育教师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