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俚曲艺术家。他利用当时当地流行的时调俗曲,以曲牌连缀的形式,采用白话口语和淄川方言写作的十五种俚曲,是他对音乐和俗文学的又一重大贡献。他作品中的某些曲牌在其家乡三百年来久唱不衰,被誉为明清俗曲的活化石。蒲松龄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打破了以往用南北曲联套的曲牌连缀形式而改用俗曲,语言鲜活生动,曲调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他在选择和编创曲牌时,从故事情节和人物表现需要出发,依据传统创腔中依字行腔的原则,曲调与当地方言语势密切结合,体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和山东民歌的音调特点。演出形式有说唱体和戏曲体两种。俚曲以方言来统一演唱风格,规范演唱方法,使用真声演唱,喉音较重。全文共分六部分:引言;第一章、俚曲产生的条件和社会意义;第二章、蒲松龄俚曲音乐分析;第三章、俚曲的演唱;第四章、蒲松龄俚曲的传承与发展;结语。其中第二、三章是本文的重点。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蒲松龄俚曲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指出演唱研究非常薄弱的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所在。在第一章中,首先简要介绍蒲松龄及其俚曲,然后对蒲松龄写作俚曲的条件进行论述。蒲松龄俚曲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音乐大环境有关,与蒲松龄坎坷的人生道路和所处的社会层次有关,是他的音乐才华的集中展示。第二章,首先通过对蒲松龄俚曲中联套和回套的结构分析,使大家对蒲松龄俚曲的整体结构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然后对传唱至今的四支代表性的俚曲曲牌从曲式结构、音乐素材、旋律发展手法、润腔手法、特色音调等方面进行详尽的分析,以进一步了解俚曲的音乐特色。在第三章中,文章从演出形式与伴奏、演唱风格的把握和演唱的发声处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在“演唱时发声上的处理”一节中,吐字咬字是重点部分。文章对淄川方言与普通话在吐字咬字方面的不同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以目前正式出版物所刊登的十几首蒲松龄俚曲曲谱的唱词为主要例证,对民间艺人的演唱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改进演唱方法,以适应当前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第四章中,文章总结了本研究的意义,对蒲松龄俚曲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继承、发展、借鉴和创新是我们研究蒲松龄俚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对我们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发展民族声乐艺术,准确把握山东民歌的演唱风格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